为什么这里的“脑洞”这么大

时间:2025-11-19 14:10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46cf2a86-4ea4-4a81-b695-96fb4347d8a2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姜晓兵教授团队实施脑机接口芯片植入手术。(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刘洁 龙华

脑洞,到底能开多大?

湖北用一连串“头”等大事作答——

去年11月,芯片首次植入人脑,信号灯一亮,秒变“意念遥控器”;

今年3月,湖北在全国率先给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定价;武汉实验室里,一张微米级“脑地图”惊艳全球,把神经元的秘密放大到三维立体;

5月,武汉协和医院脑机接口“医工融合”病房启动实体建设;

10月,武汉同济医院研发帕金森脑机接口治疗新方案;

11月,武汉协和医院“汉芯”脑机接口植入手术成功,偏瘫患者靠“想”就把水杯稳稳端起……

未来产业的“脑洞”,越开越大。

这里有关键技术

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全链条自主研发

2024年11月,武汉协和医院进行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医生将一枚脑机接口芯片植入一名脑肿瘤患者脑部并完成测试。这是首个全国产高通道脑机接口临床测试,标志着我国该领域临床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枚芯片就来自武汉本土企业衷华脑机。

脑机接口概念于1973年提出,历经50多年发展,目前处于技术爆发期,预计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60亿美元。美国、欧盟和日本技术领先。中国脑机接口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代后逐步突破。2024年工信部将其列为“十大未来产业”。

“关键核心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出来。”作为脑机接口手术的设备提供商,衷华脑机首席科学家、董事长黄立说,西方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先进的脑机接口产品不卖给中国,技术更不可能让中国掌握。为此,他与研发团队多年攻关,完成了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全链条自主研发,已申请国内外相关专利200余项。

目前,衷华脑机研发了全球领先的65536通道双向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最大通道数是美国马斯克Neuralink公司的20倍;今年3月,又与武汉协和医院联合攻关,研发了全球首个微米级脑机接口三维多模态图谱系统,为脑机接口的微米级高精度、高维度影像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0到100都是原创正向技术,我们每走一步都部署了专利覆盖,别人想抄我们、突破我们,也造个同样性能的脑机接口,是非常难的事了。”黄立说。

今年11月14日,好消息再次传来——在武汉协和医院的康复室内,51岁的刘先生(化名)缓缓抬起右手,稳稳握住面前的水瓶,完成了一个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动作。“现在我又找回了手腕发力的感觉,对未来的康复充满信心,也许我真的能创造奇迹。”

两年前,来自河南的刘先生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右手功能基本丧失。9月22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姜晓兵团队将衷华脑机的高端脑机接口芯片精准植入患者的颅内,成功采集到了他大脑中感觉运动区域的神经信号。

术后,刘先生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植入芯片性能稳定,神经信号解码准确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经过一个多月的系统训练,他的右侧肢体肌力显著增强,手臂能够轻松上抬,并能完成抓握水瓶、将瓶口对准嘴巴喝水的连续动作。“这标志着中国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转化中取得关键性进展。”姜晓兵说。

这里有产业链

“医工融合”促应用

10月27日,“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武汉依瑞德集团副总裁孙聪头戴公司自研的穿戴式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设备上台演讲。

演讲过程中,舞台两侧的大屏幕同步呈现他动态的大脑图谱——随着他的语速起伏、内容切换,图谱上的红、黄、蓝色彩块不断流转变化,直观地将大脑的神经活动“可视化”,让台下观众清晰看到思维运转的“动态轨迹”。

今年,武汉依瑞德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经颅磁刺激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医疗器械三类产品注册证,用于抑郁症的治疗。这也是国内首张精神领域经颅磁刺激仪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从电极材料到植入手术,全程不出武汉,一条地铁线全搞定。”孙聪说。

这条地铁线就是武汉地铁2号线,每天运送百万乘客穿越长江,也运送“脑机接口”这条产业带。

金融港北站出站,是衷华脑机总部,半导体、材料科学、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生物医学、机械设计、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专注探索“人脑—机器—外部世界”的未来连接方式。

终点佛祖岭站南延1.2公里,是依瑞德园区,无创路线代表企业,把经颅磁刺激仪做成“爆款”;光谷广场站周边,沃亿生物、格林泰克等上游公司专攻三维脑图谱、柔性电极。

到汉口中山公园站下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则为脑机接口产品应用搭建了世界级舞台。

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表示,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脑机接口“医工融合”门诊、病房,首创“医师+工程师”双查房制度以来,已接待近百位来自全国的患者。

这里有好政策

编织成果落地生态圈

2024年以来,湖北脑机接口创新应用频频问世,一系列前瞻性政策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省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健康领域的重点方向;《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将脑机接口产业作为13个未来产业之一进行重点部署;光谷发布“脑机接口11条”,支持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今年8月,在湖北省卫生健康委、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等单位支持下,湖北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在光谷成立,聚合临床资源、龙头企业以及高校科研团队,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组织交流活动,加速脑机接口领域创新成果落地。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正推进建设光谷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其创新驱动核心——国际脑机接口创新中心位于光谷生物创新园二期,由东湖高新区联合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单位建设,将构建从概念验证、临床试验、注册检验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当“读懂”大脑变成现实,湖北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疆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脑机接口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衷华脑机市场负责人郑瀚认为,“十四五”时期,脑机接口技术主要被视为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前沿,而《建议》将其明确纳入国家未来产业体系,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系统性地规划其科研、临床与产业化路径,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在技术上,湖北已有多年布局和积淀,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在未来全球脑机的浪潮中,湖北一定可以将技术长板转化为产业优势。”孙聪说。

2ef7a37b-da98-4e11-8aab-e25ff5aab022

专家点评

“三位一体”组合拳

将科研长板转化为产业优势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赵一鸣

湖北省正迅速崛起为我国乃至全球脑机接口产业版图中的重要策源地。这一地位的取得,得益于其在科研基础、临床资源、政策引导与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形成的系统化优势。

核心驱动力在于“产学研医”的深度融合。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持续输出前沿科研成果与高端人才;而同济、协和等医院则提供了世界级的临床验证与应用场景。多例高难度脑机接口植入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验证了技术成熟度,更打通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路径。特别是湖北省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从制度层面破解了创新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极具政策前瞻性。

在顶层设计方面,从省级未来产业实施方案到市级专项政策,湖北构建了多层次、成体系的政策支撑网络。“脑机接口11条”等精准措施,为企业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迭代提供了有力保障。湖北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的成立,进一步整合了全省优势资源,推动形成协同研发与集群发展的良性生态。

此外,湖北已初步构建起覆盖上游核心器件、中游系统集成与下游临床康复的完整产业链。本土企业在超高通道侵入式系统、微米级三维脑图谱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不仅标志着湖北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更意味着其在未来行业标准制定中有望发挥主导作用。

综合来看,湖北凭借技术原创、临床转化与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组合拳,将科研长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我国在脑机接口这一未来产业中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重要支撑。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