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风讯(十堰融媒记者 翁红 通讯员 刘翔 杨光 徐铭俊)“奶奶,您试试这个简易康复动作,对缓解肢体僵直特别管用!”“这台改良后的熏蒸仪在家就能用,阴雨天关节疼不用愁啦!”11月15日,十堰市茅箭区上海路大学星城的社区广场上,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医 + X”智能创新协会的青年学子们,带着两个科研项目搭建起“健康集市”,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成果为居民送上健康服务,成为社区里一道亮眼的青春风景线。这场由协会科普小队与社会科学普及志愿服务队联合发起的活动,不仅是“智菌帕克”“随熏所愈”双项目的实战淬炼,更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读懂了“科研为民”的深刻内涵。
一份问卷,读懂帕金森患者的真实渴求

“您了解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吗?家人患病后最需要哪些帮助?” 在“智菌帕克”的展台前,队员杨光一边发放问卷,一边耐心倾听居民的心声。当一位长者握着他的手,哽咽着说起“手抖得端不起水杯,出门都怕给人添麻烦”时,在场的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疾病对患者生活尊严的侵蚀。
“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里,要走到患者身边找答案。”项目负责人徐铭骏说。活动当天,团队收集到50份有效问卷,涵盖疾病认知、护理需求、科普期望等多个维度。这些带着温度的调研数据,成为项目优化的“导航图”——从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到现场互动的康复教学,团队摒弃“枯燥说教”,用居民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让帕金森病科普走进寻常百姓家。
“原来早期筛查这么重要,回去我就给老伴儿看看这些资料!”一位参与问卷的阿姨拿着康复动作图解,连连点赞。副队长刘翔说:“看到居民主动参与、认真记录,我们更明白,科普既要专业精准,更要饱含人文关怀。”
一台仪器,让中医熏蒸焕发现代活力

“传统熏蒸费时又麻烦,我们改良的仪器体积小、操作简单,还能根据体质调温度、配药包!”“随熏所愈”项目展台前,队员们围绕中医药熏蒸技术的现代化创新,向居民展开细致讲解。从关节疼痛到睡眠障碍,从原理科普到使用演示,专业又通俗地介绍让围观居民频频点头。
“我这老寒腿一到阴雨天就犯愁,这仪器真能在家用?”居民王奶奶凑上前仔细询问,在队员的指导下体验了简易熏蒸流程后,忍不住感叹:“原来中医这么方便,年轻人的创新真接地气!”为了让科普持续发力,团队还建立了线上咨询群,定期分享熏蒸养生知识和健康小贴士。“线下科普+线上陪伴”的闭环模式,让中医药现代化成果真正走进居民生活。“和居民的互动让我们明白,技术创新只是第一步,把‘专业语言’翻译成‘生活语言’,才能让传统疗法真正服务于民。”项目成员深有感触地说。
双项目联动,在基层实践中扛起青年担当

“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带到社区,才发现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论文和专利,更在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参与活动的协会成员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场双项目联动的社区科普,正是“医+X”智能创新协会“在服务中孵育价值”理念的生动实践。对于“智菌帕克”团队而言,社区实践让他们从“实验室思维”转向“用户思维”,学会从患者需求倒推科普设计;“随熏所愈”团队则在互动中找准了中医药现代化推广的社区路径。
这种在真实场景中的锤炼,让青年学子的专业能力、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全方位提升。“鼓励学生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结合,在服务中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统一,是我们始终坚持的育人方向。” 协会指导老师郝晓婷表示,青年科研力量扎根基层,不仅能让项目更具生命力,更能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彩。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