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耳山茶园
微雨暂歇,鹤峰县走马镇锦婉小筑隐在山间薄雾中,好似一幅水墨画,民宿小院内,游客正在赏景、品茶、聊天,好不惬意。
眺望远处,黎明的金梭掠过木耳山巅,将暖意织入青黛色的云纱,茶园的翠浪便在晨雾中苏醒。茶农指尖掠过翡翠般的叶梢,露珠滑落处,采撷的不仅是沾满星辉的绿芽,更是山水流金的鲜活密码——那叶脉间流淌的,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嬗变的晨曲,一曲可触摸、可丈量、可富民的生态之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将无形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可度量、可交易、可持续增值的“金山银山”?
鹤峰县依托80.11%的高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的空气质量,以绿色山水为经,以生态产业为纬,书写时代答卷。
生态筑基: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10月21日,雨后初霁,太平镇洞长湾村山林间云雾蒸腾,宛如仙境。
伴随着“嘀嘀嘀……”的声响,自动化无人机巢缓缓打开,“空中护林员”掠过层层叠叠的林冠。
无人机画面里,是鹤峰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现场,已累计完成封山育林31.12万亩,造林25.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15.9万亩。
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11%,活立木蓄积量突破1800万立方米。
生态守护是“两山”转化的起笔之作,鹤峰用扎实的行动和创新的机制行笔:
山林添绿——构建“空中看、地面查、地下治”立体管护体系:无人机巡护实现全域监测;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调、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县、乡、村三级林长315人带领2500名护林员进行网格化管理,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自己的“绿管家”。
擦亮蓝天——以“四大专项行动”紧盯大气污染防治,用“降碳”与“减污”协同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双主任”落实责任,用212名网格员,1个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12个行业专业委员会协同完善“县—乡—村—组”环境巡查体系,擦亮“鹤峰蓝”金子招牌。
守护碧水——在源头防控上,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避免污水直排入河;在责任划分上,开展“五水共治”,全县推行河湖长制,建立重点河流“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机制,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在全域治理上,打破“碎片化”治理壁垒,推进流域综合规划。
农村生态治理——1300万元资金投入下坪乡、中营镇13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3000万元中央资金储备项目将覆盖走马镇、燕子镇、五里乡18个村。
生态守护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
森林火灾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已连续21年实现“三无一低”工作目标。
溇水源(白泉河)流域、唐家河流域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珍稀候鸟黑翅长脚鹬现身芭蕉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成群现身溇水河上空。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江口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2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在公园散步,抬头,是赏心悦目的“天空蓝”;俯首,是清澈见底的“纯净水”;四顾,是沁人心脾的“生态绿”。
如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鹤峰人的共识,鹤峰的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2868平方公里的山城,翠绿绵延。
青山馈赠:生态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木耳山一万亩茶垄随山势起伏,采茶人身挎竹篓穿行其间,指尖轻捻处,带露的茶芽跃入篓中。游客在工厂见证鲜叶如何蜕变成“走马翠毫绿茶”,在茶艺工坊亲手炒制封入陶罐,更可入住茶山民宿——当茶园变身为沉浸式生活剧场,绿叶便成“金叶”。
仅此一地便带动3万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1.5万元,村民的皱纹里漾开新生活的笑意。
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经济含“绿”量。鹤峰锚定目标,以“生态产业化”破题。
太平镇上,箬叶搭上农户勤劳双手的春风,跃入“绿竹”生产线。现代化车间里,全自动降解合成线如琴键起伏。撕开包装袋,清冽叶香漫鼻尖——这套源自鹤峰山林间的“箬叶”牌餐具,如今登上香港的精致货架。
鹤峰县箬叶资源丰富,拥有野生箬叶资源80余万亩。鹤峰变废为宝,从传统包粽原料,到将“有机茶叶”与“箬叶”结合的“粽茶”、再到加工成生物降解材料,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好山好水孕珍品。全县50家加工企业、合作社协同发力,年销售箬叶2.1万吨,2024年产值5.5亿元。
在走马镇茶的木耳山茶园,春日茶垄如翡翠丝带,夏日云雾缭绕,秋季绿海延绵。游客张女士轻触嫩叶,衣角翻飞,惊起几缕沾染茶香的清风。
走马镇依托木耳山茶园将采茶、制茶、品茗融入观光路线,将各类体验项目串珠成链,真正实现从“引客”到“留客”的质变。
以山水为画卷,鹤峰挥毫泼墨绘就全域旅游蓝图。
屏山峡谷碧波如镜,倒映着星罗棋布的乡村民宿:屏山、庙湾、细柳城等村的部分老屋被改造成民宿。
目前,屏山旅游景区沿线共有民宿85家,辐射周边乡镇发展民宿215家
生态产业化持续破题:2025中国山马越野系列赛鹤峰站全民奔跑,生态运动与青山绿水共鸣;中营镇上,土家吊脚楼民宿与鹤峰茶交相辉映;千金村“葛稻共生”养殖模式奏响田园牧歌,葛仙米与水稻循环种植收获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2024年,3.9万人从事葛仙米(水稻)种植、加工、销售等工作,产业综合产值达7.44亿元。
当箬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折射晶莹光芒,当木耳山雾霭凝于素雅茶盒,鹤峰以山水为经、产业为纬,织就了一幅“生态优等生”的价值转化图景。
2023年,鹤峰县绿色产业贡献率达到70%,生态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GEP守护:让山水有了“价签”
群山环抱,云雾缭绕。走马镇上,曾经“靠山吃饭”的民宿有了新变化。

锦婉小筑民宿
10月23日一早,锦婉小筑民宿老板朱学华忙着打理民宿,“这里背靠木耳山茶园,山清水秀,来爬山赏茶的游客很多,房间经常满员。”
去年7月,锦婉小筑民宿获GEP(全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绿色金融贷款210万元。这大半年来,朱学华已经亲身体验到不少好处。
“民宿条件和环境变好,吸引了更多客人入住。而我要做的就是修缮民宿和维护周边生态环境。”朱学华算了一笔账——种植果林,清理池塘,引入活水,投入增加了,但入住和回头客更多了,收入反而增加,夏秋季月收入达10万元。
不砍树也能致富,好坏境也能卖钱。在走马,青山绿水是百姓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如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可增值转化?
鹤峰在全省率先“破题”——启动乡镇GEP核算,一套数字化平台如精密的“生态听诊器”,深入大山肌理,整合多个部门的庞大数据,3大类、13小项,在虚拟空间中清晰跃动。一点评估指令,森林的每一次呼吸,水流的蜿蜒轨迹,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自然的贡献。
核算成果如晨钟破晓:走马镇GEP为146.79亿元。其中,水源涵养22.65亿元,固碳释氧21.4亿元,空气净化4.78亿元——数字背后,是晨雾中采茶女呼吸间的清甜,是漂流客于屏山峡谷中每一声忘情的惊叹。这份以碧水青山为纸、生态数据为墨的“资产负债表”,为无形生态颁发了进入市场的“身份证明”。
在GEP精准核算的基础上,鹤峰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全链条设计,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起“四梁八柱”的坚实制度框架——‘生态贷’应运而生,依托乡镇强村公司担保,将GEP核算结果转化为信用额度,群众可依托之进行贷款。
获得400万元贷款的鹤峰县福临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杨表示,“我们将贷款用于设备更新、春茶鲜叶款兑付,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加快生态转化,鹤峰探索将漫山遍野的林木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碳汇产品。
2022年5月,鹤峰县与千亿达集团签订首单林业碳汇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在林业碳汇交易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2024年新增造林0.7万亩,完成1.1万亩油茶林验收,全面提升森林“碳库”效能。
2025年召开专题会议推进6000余户林权证信息核验,探索“碳汇收益+村集体+农户”模式,破题碳汇具体变现路径。
林业碳汇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落槌声未歇,1520万元GEP金融贷又注入生态动脉。金融的潮汐不断涌向溇水河畔,那些曾被遗忘的林涛、流泉等生态资源被激活,变成活跃的资产,生态红利触手可及。
“这不仅是金融创新,更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兵说,鹤峰县正在制定GEP核算地方标准,探索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路径。
清江潮涌,青山为证,鹤峰践行“两山”理念的步伐铿锵有力。万山挡不住,蹚出致富路,鹤峰立足守护优美生态,用绿水青山敲开绿色发展的大门,绘就美丽鹤峰的崭新篇章。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史明)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