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守护一江碧水绘就生态画卷

时间:2025-11-12 14:59 来源:荆州市融媒体中心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江汉风报道:晨光中,漫步荆江大堤健身步道,江风裹着水汽拂面,昔日砂石码头上“长”出的绿荫带来芳草清香。

黄昏后,步入沙市码头文创园,仿佛走进落日、江船、长江大桥、万寿宝塔绘就的滨江风情带。

闲暇时,驱车前往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用镜头捕捉江豚嬉水、麋鹿漫步、水鸟翩飞的诗意画面。

一个个动人的生态场景,是荆州长江大保护最生动的注脚。一江碧水,两岸青绿,已从美好的愿景成为荆州人的幸福场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荆州始终将长江生态修复任务摆在首要位置,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持续发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新画卷照进现实。

荆江两岸,正在奏唱万物共生的和谐序曲。

d1accb1b12aef299ee0ae213e14c4da5

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共生”

渔民上岸 精灵回归

“长江越来越好了,水变清亮了,经常有大鱼从江里跃出来,运气好的话,能看到江豚!”立冬当天,江陵县马家寨乡文新村62岁的王新江骑着电动车如往常一样巡堤护江。

长江禁渔后,16岁就跟着父亲在长江捕鱼的王新江,“洗脚上岸”后成为了渔政巡护员:“长江跟人一样,生病了也需要休养。守好长江,就是守好子孙后代的福祉!”

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2020年,荆州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对长江干流、长江故道以及长湖、洪湖、洈水等2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国网锁定的4309艘渔船、7749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同时,对渔民按需转产安置,大力扶持渔民创业就业,结合渔民技能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183人,其中“护渔员”111人,促推昔日渔民转岗护江。

守护长江母亲河,久久为功,才能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横向进行生态管控——荆州颁布实施湖北省首个“一湖一法”《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航道疏浚弃砂综合利用“荆州模式”在长江全流域推广,首创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每1至2公里长江岸线设置1名管理员,织密织牢岸线保护网,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体系,4919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并设立生态补偿奖励资金考核四湖流域各县(市、区)治水成果。

纵向开展生态协作——荆州携手潜江保护四湖总干渠水环境,牵手宜昌联手保护长江上下游生态,与宜昌、荆门等地开展长江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联合执法协作,与湖南省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和长沙市望城区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联动治理机制,织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网。

dccaffe20656ee802bee276ab910cd58

“回家啦!”今年5月8日,浪花飞溅中,10万余尾中华鲟在沙市码头被分批放流回长江。五年来,荆州已累计向长江干流放流中华鲟子二代超过100万尾。

从“禁”到“补”,长江荆州段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最新数据显示,长江荆州段全线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今年1至10月洪湖水质为Ⅳ类。截至2024年底,荆江水域江豚种群增至100余头、麋鹿种群增加到4600头左右、鸟类增至345种,荆州成为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75种国宝级鸟类的栖息地。

“数万只候鸟年复一年地‘赴约’而来,洪湖生态环境真的在变好。”从难觅候鸟到珍稀鸟类成群而来,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乔茂胜在一年年巡湖中,真切感受着洪湖生态的改善。

从“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

治污添绿岸线重生

3月16日,五湖四海的跑友参加荆州马拉松,荆江人文生态景观串珠成链,成为荆马赛道的独特景观。

曾经的荆江岸边,化工企业、非法码头、废弃厂房林立,烟尘漫天、污水直排、破败不堪。

荆州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拆除长江干线码头、“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腾退岸线复绿造林等。五年来,荆州再出硬招、再下重拳,升级启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让“生产岸线”回归“生态岸线”,为长江岸线“锦上添花”。

这是一组生态空间“退”出来的数据——2018年以来,全力整治化工围江,“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76家;全力打击长江非法采砂,查获涉砂违法船舶216艘;全线整治非法码头,累计关停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腾退岸线55公里;全面治理入河排口,完成171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1565个河湖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9.9%;全面治理船舶污染,船舶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或者收集装置,荆州港所有码头实现船舶生活垃圾和污水接收桶全覆盖。

这是一组长江岸线“绿”起来的数据——2018年以来,全面推进绿化造林,长江两岸累计复绿造林69.7万亩;种植护堤林5162公顷,打造了36处堤防小景;中心城区新建、改造的临江仙公园、沙市码头文创园等串联成23.5公里“荆江风情带”,成为群众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俯瞰如今的荆江畔,层层叠叠的绿荫沿着荆江大堤蜿蜒向前,犹如一条绿丝带,将防洪工程与生态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廊道。一个个生态公园、体育场所、露营基地、纪念馆等点缀其间,让群众与长江更加亲近。

“从前总躲着江边走,如今去这里散步,是每天最期盼的事。”荆江畔的沙市码头文创园,每天前来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孩子们奔跑嬉戏,老荆州人赖世元感慨万分。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点绿成金兴业富民

10月18日,荆州市山水工程产生的3万吨碳汇产品,作为首批生态价值转化产品在湖北省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挂牌。

此次挂牌的碳汇产品,是对《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文旅区试点子项目生态修复成果的一次精准量化。

让“无价”的生态贡献变成“有价”的市场商品,荆州的探索早已展开。

近五年来,全市积极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累计成交企业数800余家,累计成交金额18900余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荆州坚持绿色发展,通过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产业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宜居宜业等重点工作,促推山水焕新的“高颜值”成为兴业富民的“高价值”。

7f11dd96b29a0810d9e2c15549f330e2

洪湖地势低洼,千百年来水生动植物的腐化沉积,孕育出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层,形成特有的青泥巴土壤,孕育出的莲藕具有清甜、香糯的独特口感,成为洪湖最珍贵的资源。坚持生态优先,洪湖莲藕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联农带富,从一根“泥疙瘩”变成了“金腰带”,被开发成56个产品品类,孕育出4个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洪湖市莲藕综合产值9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20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加工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此外,“洪湖莲藕+”的生态文旅模式正在蓬勃兴起,赏荷花、摘莲蓬、品全藕宴,为洪湖市8家旅游公司和57个乡村旅游点年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5亿元。

一根洪湖莲藕,照见了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荆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步伐,化肥使用量连续9年实现负增长,美丽乡村示范点完成2890户,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专项监测和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了一批地域优势明显的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荆州鱼糕”“公安葡萄”“洪湖莲藕”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江风轻拂,浪里飞歌。守护一江碧水,绘就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厚植了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与未来。

荆州,这座千年古城,正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记者:荆文静 通讯员:吴科/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