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由十堰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十堰广电新闻客户端、十堰广播电视台微信视频号为您同步播出的能力作风建设《周五面对面》。十堰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便捷的综合交通、悠久的历史人文等优势成为省际相邻的重要城市。
今年我市提出要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那么我市该如何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打造五个高地,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周五面对面》“服务建成支点,聚焦五个加快建成目标定位”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发改委、市资建局、市交通局、市物流局的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这一话题来讨论交流。
参与本期节目的嘉宾是: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柯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燕,国土空间规划科副科长张坤,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琼,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书明,市交通物流发展局副局长刘勇,市交通运输局规划科科长姜林。
本期节目特邀嘉宾是: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五所所长任帅。
十堰地处湖北西北部,与鄂、豫、陕、渝四省交界,拥有“川陕咽喉、四省通衢”的美誉。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我市提出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通过打造五个战略高地,引领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引擎。做优做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强与襄阳、南阳、安康、西安、宜昌等地产业合作。打造跨省域产业协同示范区。
建立鄂豫陕渝四省交通联动机制,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打造交通物流枢纽。
抢抓“湖北旅游、武当突破”重大机遇,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武当山为龙头串联全市文旅资源,深化商旅、农旅、体旅、教旅、科旅融合。打造文旅康养胜地。
巩固拓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深化与周边地区医疗协作,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完善“武当人才卡”服务,深化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工作机制。打造公共服务矩阵。
争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做大做强水经济,建设碳达峰试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两山转化样板。
主持人: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我市就提出要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市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日益凸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日益增强,首先请市发改委的柯主任介绍一下,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是什么概念?
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柯艳:关于省级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我们一般可理解为,处于数省交界的某座城市,因其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便捷的综合交通、悠久的历史人文等优势而成为相邻地区的重要城市。以十堰为中心,辐射200公里为半径,我们辐射周边的行政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四个省市、两个区县,主要是湖北的襄阳市、神农架林区、河南的南阳市、陕西省的安康市、商洛市以及重庆的巫溪县。
主持人: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对我市来说有哪些深远的意义呢?
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柯艳:首先从国家层面,十堰处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交汇点,建设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就是落实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了我市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使命担当。从省级层面来讲,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提升十堰的城市能级,推动十堰成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从市级层面来讲,是十堰提升城市吸引力、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推动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转型、空间拓展、人口集聚,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主持人:请特约嘉宾任所长站在全国的角度,分析十堰市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具备哪些优势?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五所所长任帅:我认为从发展区位和基础条件来看,十堰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有三个方面比较大的优势。第一个是我们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比较良好,十堰市地处中原城市群、西安关中城市群、包括成渝双城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的一个真空地带,距离四个中心城市的距离比较适中。十堰又是东部、中部和西部板块连接的重要的战略支点,同时还拥有仙山、碧水、汽车城等多个城市名片,具有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二个是十堰的医疗、教育设施优势明显,我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医疗联盟的牵头城市,有三甲医院6所,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在校师生超过1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医疗和教育中心。第三个方面是生态环境优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十堰地处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的组成的部分和板块,每年能够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到十堰旅游。
主持人: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在城市的空间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燕:我认为应该具备空间承载力。现在城区已经形成了“三平一江一库”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了1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了100万人。到2035年,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50万人,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50平方公里。还应该具备城市的功能条件,十堰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也非常完善,所以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吸引力。
主持人: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有一定的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还需要有较高的城市品质和城市吸引力,那么十堰在城市功能方面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布局完善的?请张工程师介绍一下。
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琼:十堰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市的核心区域居住人口多,大量的工业园区布局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城市虽然在不断扩张,但人口和基础设施依然在中心地区集聚。生活是在核心城区,生产在工业园区,导致了城区“钟摆式”的交通现象十分明显,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也为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功能的完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借助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突破式提出利用片区综合开发,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其中七里垭片区就是该布局模式的典型代表。七里垭片区位于紫霄大道沿线,面积约4平方公里,西边连接城市核心区域,东边接东部的工业园区,规划将该区域打造为城市东进的引擎区,还规划构建了一芯一带、绿谷串连多片空间格局,七里垭片区可容纳居住人口7.6万人,包含了现在正在建设的厦门路、山东路、幸福路和核心的环路。布局了四处高品质符合多元的未来社区,包括现在正在建设的新高中和厦门路学校,正在建设的太和医院七里垭新院区。七里垭片区建成后,将成为城市向东发展的桥头堡,疏解核心城区的人口,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主持人:内连外通的便捷交通是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保障。十堰提出要建设四省通衢区域交通中心。请江局长介绍一下四省通衢区域交通中心是什么样的概念?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书明:四省通衢区域交通中心是四省交界处城市依托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构建高效物流网络和便捷客流走廊,实现对周边省份的联通和辐射,提升要素流通效率,服务跨省经济协作,推动省级边界地区从发展洼地变发展高地。建设四省通衢区域交通中心,既是湖北建成支点的关键节点,更是内陆腹地向西开放的战略主动。
主持人:近年来十堰市的交通越来越便利,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四通八达,市民们真切感受到了交通便利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请市交通局的姜科长介绍一下,十堰市具体有哪些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
市交通运输局规划科科长姜林:十堰的交通优势具体表现的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十堰是成渝、中原、关中三大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区域地理中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的福银高速穿域而过,具有连南接北、承启东西的区位优势。二是综合交通体系完善。目前我们全市公路里程已达3.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运营里程655公里,全面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硬化路;汉十高铁建成通车,西十高铁开通在即,铁路运营里程也已达219公里;武当山机场开通了22条航线,通达全国35个城市,可以说十堰也基本建成铁、水、公、空、立体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格局。
主持人:便捷的交通也带来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产业兴。今年我市提出要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请物流局的刘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目前的成效如何?
市交通物流发展局副局长刘勇:为了建设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十堰市通过深入实施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大宗货物公转铁,市场主体培育,物流信息化建设等四个行动方案,成功争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和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交通强国试点等三个国家级创建品牌和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目前已经启动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B型保税区、陈家港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基地,十堰供应链物流平台等多个保民生促发展的物流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开启低空物流航线58条,打造客货邮合作线路58条,年带货量达到180万件。在多式联运方面,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十堰至京津冀、十堰至宁波港等10条外向物流通道;首开一单制铁水联运专列,初步建成了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
主持人:接下里请市发改委、资建局、交通局的负责同志分别结合各自的工作谈一谈,在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提升和改进?
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柯艳:我觉得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一方面,十堰总体的经济总量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部百强县、全国百强县我们都还没有突破。第二方面,十堰的产业转型升级还面临挑战,十堰的商用车转型升级还比较慢,高端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与汽车相关的生产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高端装备与智能农机产业集群协同效能发挥还不够,新型电池产业链条还有待延伸,生物医药产业也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短板,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还面临着现实的挑战。第三方面,城市的建设水平方面也还有差距,城市的集约、节约建设水平不高,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还有待完善,城市特色还不够鲜明。这些是下一步需要着重补的短板。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燕:我认为我们还有以下四方面的不足:第一方面,受地形的约束,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另外十堰是国家战略水源地,在政策上有一些刚性约束条件;城区是组团式结构,空间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城市空间的利用成本也比较高。第二方面,我们在产业空间的转换上还有难度。大家都知道十堰市是一座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的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对城市的功能布局、功能转换、空间承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方面,十堰市相比其他先进发达地区,作为毗邻地区的节点城市,交通可达性还存在不足。第四方面,城市的功能品质上还有不足,产城融合、城市更新、城市风貌的塑造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书明:我认为十堰的交通体系还存在三个短板:一是通道能级有待提升。东西向通道亟待扩容,南三县不通铁路,十西高铁尚在建设,南北向通道尚未形成,与周边地区联系不畅,空中通道覆盖不够,尚未开通国际航线。二是货运物流有待提质。综合货运枢纽缺乏,铁路进园区比例低,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多式联运发展不全,运输结构不优,龙头企业缺乏,物流成本较高。三是融合转型有待提升。客运一站式服务、一体化换乘效率不高,智慧交通基础薄弱,绿色交通仍需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场景拓展有待加强。
主持人:请任所长帮忙分析一下,十堰市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还有哪些短板弱项?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五所所长任帅:从十堰的目前的发展来看,我认为还有两个方面的差距。第一,十堰的高端生态和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如武当山和丹江口等世界级文化资源,消费商圈发展比较缓慢,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还有待继续加强和完善。第二,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还有待提升,十堰市的保护责任非常重大,城市空间也非常有限,建设用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还不够高。
主持人:下一步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补短板、缩小差距,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请您提一些意见建议。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五所所长任帅:
我认为,为了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首先要增强区域性消费商圈建设。十堰应该合理规划建设布局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特色商业街或者商业综合体,如增强香港街、环六堰等地区商业的辐射能力,通过场景化的改造、社会化的赋能、品质化的供给、多元化创新和供应链提升,持续开展四季主题购物节,满足大健康、新文旅、泛娱乐、智能化等未来新空间的消费需求,增加我们区域消费的辐射带动吸引作用。
第二个就是要积极地建设交通物流枢纽体系,扩大十堰与西安、武汉、重庆和郑州等中心城市的对接合作。与西安增强文旅融合与产业人才互动;与重庆增强专用车出口和物流通道共建;与郑州增强区域联盟与文旅商贸互动,增强创新平台共建和文旅农贸合作;与武汉增强物流枢纽与汽车产业一体化发展。
关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我建议以打造“山水车城 文明城市”目标为契机,最近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十堰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打造舒适、宜人、美丽、安全、韧性的山水融合的文明城市。一是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改造老旧小区、城中村、危旧房和老旧厂区,进一步提升十堰的城市品质;二是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推动城市转型、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清洁能源应用和“无废城市”建设;三是民生保障与城乡协调为方向,落实“人城产”发展逻辑,弥补公服短板,从而为山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未来的十堰模式,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路径。
相信通过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可以发挥串联互通的作用,打通四大城市群之间的循环障碍,将毗邻地区的交通、市场、产业、资源、物流、消费、公服等核心要素,借助十堰这个战略支点能够进行重新整合,有效缝合城市群之间、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缝隙,促进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在十堰的落脚,同时助力湖北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
主持人:感谢任所长提供的宝贵意见建议。下一步,我们该如何结合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和打造“大山里的深圳”的要求,更好地发挥部门的职责,补齐短板,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请三位负责人分别再谈一谈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柯艳:围绕加快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下一步将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引擎,加快建成中国商用车之都,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提档升级商用车,提级壮大专用车,提优做强零部件。二是打造交通物流枢纽,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区域物流运输效率及区域物流保障能力。三是打造文旅康养胜地,实施大武当发展总体战略,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观光向休养,旅行向旅居,节点向全域迈进。四是打造公共服务矩阵,加快建设区域疑难危重罕见病诊治中心,中部山区水陆空一体化的急救网络,打造中西部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五是打造两山转化的样板,积极争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城市,建设碳达峰试点城市,积极推进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加快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书明:交通运输部门将锚定四省通衢区域交通中心目标定位,重点要做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开工建设房神、福银改扩建、老郧高速公路项目,研究谋划上镇、十淅南延、十白东延等高速公路项目,完善高速路网。加快建设十西高铁,争取“南-十-安”高铁、“十-宜”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拓展铁路骨架。推进武当山机场扩建升级,加密国内重点城市航班,争取开通国际航线,打造区域航空枢纽。二是健全城乡交通网络。以骨架路网快速化为重点,加快建设G316南部绕城、城市向东发展快速通道,以干线公路达标化为重点,加快建设十房一级路等项目,升级改造低等级路段,提升路网服务能力。三是提升运输服务能力。聚焦绿色低碳,加快实施水源地绿色交通综合治理、“低空物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两大交通强国试点。聚焦新质动能,打造低空“四张网”。深化交旅融合,打造“神武峡”旅游风景道。四是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拓展铁水、铁海联运线路,加速融入全国航空物流网。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燕:
第一方面是聚焦空间承载力,推动组团城市发展。重点对中心城区404平方公里开展空间规划,打造五个组团。一是百二河城市组团,以城市更新为主,打造综合服务性组团;二是紫霄组团,以现代服务为主,打造综合性组团;三是花果组团,以产城融合为主,打造西部制造组团;四是经开组团,以武当山机场为主,打造空港制造组团;五是武当山组团,以武当山的文旅资源为主,打造综合文旅组团。
第二方面就是聚焦宜居性,推动美丽十堰建设。将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指引,加快推进供水排水、综合交通等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完善详细规划;加强城市风貌管控,致力于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推进城市向东发展;按照“湖北旅游武当突破”的战略要求,加快推进武当新区城市总体规划设计。
切实加强能力作风建设,运用好“五千工作法”,打造专业、激情、担当、团结、拼搏、清廉的干部队伍,为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我们资源建设力量。
主持人: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是以十堰节点之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责任所在、使命所系。也是我市提升城市影响力、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期待随着十西高铁通车带来的“1小时经济圈”效应,和武当山机场国际班航班的开通等,十堰将抢抓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壮大城市实力,打造出聚集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经济要素的强磁场,为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李晓静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