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周五面对面》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特别节目(之一)

时间:2025-10-24 19:39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由十堰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十堰广电新闻客户端、十堰广播电视台微信视频号为您同步播出的能力作风建设《周五面对面》。

首先来看上期节目的问题整改推进情况。

郧西县协调解决三官洞林区部分村组信号弱问题

10月10日本栏目反映了郧西县三官洞林区部分区域通信信号不通、弱覆盖问题。郧西县组织相关单位集中观看《周五面对面》节目,并召开专项整改工作推进会,对可通过天线参数调整解决的弱覆盖点位,24小时内完成整改;对需新增设施的点位,加快上报投资立项方案,争取上级部门批复支持。

主持人:干部的能力作风事关发展兴衰和事业成败。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指出:当前十堰正处在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全面发力期,全市上下要保持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精气神,打造改革开放新引擎、塑造特色竞争新优势、筑牢平台载体新支撑,在全省支点建设中挺膺担当、走在前列。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全力服务支点建设目标任务,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工作标准、提高落实能力,凝聚起服务支点建设的强大合力,多项工作在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

从今天起本栏目推出特别节目,展示部分地区和单位的典型经验做法,以供学习借鉴。本期节目聚焦丹江口市、竹山县、房县、张湾区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探索创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

参与本期节目的嘉宾:丹江口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苏云辉,丹江口市副市长楚蔚林,竹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明昌艳,竹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成刚,房县县委副书记潘洪莉,房县副县长阮鹏飞,张湾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洪国伟,张湾区委常委、副区长潘敏。

今天邀请到的特约点评嘉宾是何世明教授。同时节目现场还邀请到了县市区的干部职工代表、企业代表。

主持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市通过生态赋能,将“一泓清水”转化为经济优势,水经济产值占全市GDP超四成。实现了水质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丹江口市:“一库好水”激活百亿产业

今年以来,丹江口市深入贯彻十堰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持续激扬“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干事创业精气神,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及以上,Ⅰ类天数超80%,全域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水经济供应链生态大会成功举办,华润怡宝、燕京啤酒、牵手果蔬、武当云谷二期、堰威、南水北调博物馆等35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月至8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6亿元,同比增长13.2%;新入库项目255个,同比增长71.1%,产业发展能级和质效不断提升,获评湖北省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县,位列2025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17名。

主持人:短片中展示了丹江口市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需要丹江口市的干部群众主动作为、开拓创新,那么,今年以来丹江口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丹江口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苏云辉为深入贯彻省委支点建设要求,全力落实十堰市委全会精神,丹江口市锚定“GDP增长10%,两年内冲刺500亿元经济总量”的发展目标,从机制激励、能力提升、作风锤炼三方面精准发力,提振干部“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精气神,推动全市各项工作提效争先、走在前列。

一是激发内生动力,让干部“想干事”。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干部工作的主要导向,持续完善干部评价考核机制,切实为想干事者搭建平台、为能干事者提供舞台。

二是强化能力提升,让干部“能干事”。今年通过全封闭半军事化方式,共开展中青年干部培训4期、提升能力作风专题学习200余场,有效补齐干部能力短板。坚持一线练兵,把干部推向华润怡宝、燕京啤酒等35个重点项目“主战场”,让他们在实战中扛重担、长才干。

三是锤炼过硬作风,让干部“干成事”。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深入一线调研督导、现场办公,形成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全市上下坚决守牢环保、安全、稳定三条底线,全力攻坚教育、医疗、民政三大民生领域改革,实干有为的干事气场持续得到提升。

主持人:丹江口市的产业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多点开花,请问楚市长在水产业发展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丹江口市副市长 楚蔚林:印象很深的是华润怡宝的项目落户以后,市委市政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矛盾多、危化品处置难、设备拆解工序复杂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矛盾化解在前,攻坚克难,冲锋在前;把底线红线坚守在前,先后投入200余人,100多台机械连续奋战了15天,拆除了27栋厂房,最后实现了零纠纷、零事故、零伤亡的拆迁任务,完成了拆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达标。

这件事体现了丹江干部作风上的三个特点:

一是“干”字当头。市级领导带头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协调在工地,拆迁单位挺身而出,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二是“快”字为要。项目专班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采取分片包干、拆运并进、“小时制”的方式高速推进拆迁工作。

三是“硬”字托底。全体党员干部发扬“说到就要做到就要干到”的践诺精神,诠释了人不诉苦、事不避难、责不推诿的硬担当。

今年以来,丹江口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经济产业,水经济规模达到了180亿元,税收占比超过了50%,连续两年入选湖北省重点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在项目引进、建设提速等环节中主动担当、创新实践。

主持人:燕京啤酒丹江口项目也是丹江口市水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请燕京啤酒丹江口市项目的负责人李总介绍一下该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

燕京啤酒丹江口项目负责人 李杜:首期建设30万吨,总体规划产能50万吨,整个啤酒生产基地投资建设,达产后可实现总产值超过10亿元,年税收不低于1亿元。目前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及土建加班阶段,力争在春节前后投产。

主持人:项目在立项选址和投产建设的过程中,请您谈一谈对丹江口市的营商环境真实的感受?

燕京啤酒丹江口项目负责人 李杜:整个项目在落地丹江口市推进过程中,得到了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燕京啤酒作为重点项目,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实行的是“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方案、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推行机制,所有的干部下沉一线现场办公,及时协调土地、手续、用工等难题。在整个项目建设中,丹江口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支持的力度,让企业深刻体验到了丹江口优质的营商环境。

主持人: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到培育壮大“水经济”产业集群,丹江口市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秦巴山区的竹山县,看他们是如何让“东方绿松石”绽放时代光彩的。

竹山县:链式思维打造“国际绿松石之都”

竹山县认真落实市委部署,锚定“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和“一都四地”功能定位,持续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奋力冲刺200亿元经济总量。勇挑千亿绿松石产业发展大梁,成立中宝协绿松石专委会,新建国际珠宝交易中心,举办3次公盘交易,全力打造“十堰第四张名片”,建成“世界绿松石之都”;秦巴新材料打破国外垄断技术,业内综合实力全国第一;依托通用机场,建成全省首个低空飞行器试验基地;成功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国家山水融合旅游目的地、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办好“急难愁盼”民生实事,“改造农村道路破解群众出行难”的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主持人: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的召开为全市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竹山县通过采取哪些措施来践行会议要求的?

竹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明昌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聚焦服务支点建设,实施“四个提升”行动,把“三个一”进取精神贯穿始终,让我们越干越有动力,越干越有信心。竹山县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弘扬“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竹山精神。

依托通用机场,建成全省首个低空飞行器试验基地,入驻企业达13家,拓展无人机制造、飞行培训、低空旅游等应用场景。10月9日开通竹山至汉南、竹山至宜昌2条航线,目前正加快建设临空产业园二期工程,积极筹备全国跳伞锦标赛。卫浴是竹山首个百亿产业集群,目前已投产企业98家,今年年底能实现经济总目标150亿元。

锚定建设全国第四大卫浴基地的目标,大力招引智能马桶、花洒集成等延链补链强链企业。同时,打造和培育秦巴新材料成为竹山县百亿级企业,致力于将轻工卫浴打造成竹山县千亿级能级。

主持人:成县长,竹山绿松石发展历史悠久,从以往的“小散乱”到现在的国际绿松石之都目标,绿松石慢慢地走向世界,我们肯定想了很多办法,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竹山县绿松石这些年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是您印象深刻的?

竹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成刚:过去,竹山绿松石产业发展面临矿山私采盗挖、市场鱼龙混杂、好石头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面对挑战,竹山县紧紧抢抓市委市政府将绿松石产业纳入千亿级产业重点培育的重大契机,聚焦“创一流生态、争第一规模、干唯一品牌”,全力推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针对发展散乱的问题,下决心推进矿山国有化改革,通过股权改革、矿权优化设置、引入战略合作,完成了巴山、双包寨矿山整合,正在积极推进宝源、秦岭、竹玉绿松石矿山的国有化进程,将绿松石牢牢把握在矿山源头,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拓销售市场方面,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线上通过溯源体系为每一块绿松石赋码,让绿松石有了数字身份证,行业人士都说买竹山绿松石源头可查,真伪可辨,买家放心。在线下,建成了国际绿松石珠宝交易中心,可吸纳600余商户入驻。昔日散乱的集市,现在发展成日交易额超百万的国际化交易市场,同时邀请工艺大师和珠宝设计师开发金镶玉、轻奢珠宝等高端产品,让绿松石从过去论斤称,发展为现在的按克卖,极大提升了绿松石的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面向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在绿松石上做文章,推动产业的跨界融合,开发更多兼具文化和时尚元素的十堰礼物,让绿松石成为游客必购,值得珍藏的传家宝。

主持人:企业之前有没有参加过公盘交易?

竹山县兴竹绿松石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严云华:我们作为竹山的绿松石链头企业,参与了竹山绿松石原始公盘交易,参加了三次,也会参加即将举办的第四次交易。

主持人:企业在参加过程中交易量是多少?

竹山县兴竹绿松石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严云华:前三次的公盘交易目前统计的是1.1亿,成品交易是5000万元。

主持人:这个交易量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竹山县兴竹绿松石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严云华:对于企业来说,提振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效益。

主持人:未来企业的发展前景,您觉得怎样?

竹山县兴竹绿松石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严云华:近年来,竹山县相继出台了支持绿松石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以及绿松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政策,促进了整个业内的信心,也提升了整个市场繁荣。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竹山绿松石千亿产值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主持人:从传统资源开发到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竹山县的转型之路令人瞩目。接下来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房县,房县以“科技+循环”双轮驱动,将废旧资源转化为千亿级产业集群,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房县:科创引领 发展千亿循环产业

今年以来,房县坚持以服务支点建设为统领,持续提升发展能级、质效、动力、功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天为铝业二期等204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电池拆解、再生塑料等34个延链项目建成投产,鑫资集团荣登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40位,循环产业蝉联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合成生物成功举办全国供应链大会,自动驾驶、谷子经济等新型业态竞相涌现,西关印象入选“神武峡”旅游线路,房县黄酒首次规模化出口日本,黄精产业蓬勃发展,荣获中国生态黄精名县称号。

主持人:房县很多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明显,房县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产业发展?

房县县委副书记潘洪莉:今年以来,房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坚持以支点建设为牵引、以“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为导向,引导全县上下自觉站位支点建设大局,高点寻标,全面对标,奋力提标。

一是坚持思想破冰,全面提升产业层次。聚焦循环产业、大财政体系、数字经济和谷子经济等领域开展了集中研讨98期,专题培训15期,全面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1至8月规上工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3.5%和13.1%。今年4月份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合成生物的供应链大会,吸引了立白、花王等120余家知名洗涤企业来房洽谈。

二是坚持一线练兵,全面提升产业能级。突出在产业和项目的一线历练干部,明确了县级干部牵头重点项目286个,包联服务四上企业265家,选派了13名年轻干部到国企去挂职,循环产业蝉联全省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鑫资集团荣登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中国民营制造业的双500强,合成生物的创新城,建成了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个专业产业园区。

三是坚持了实干导向,全面提升了房县的产业生态。树牢以担当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提拔了产业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136名,调整了不胜任的岗位干部3名。全县上下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发展气场不断升腾。

主持人:房县在循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产业链打造过程中有哪些创新举措?

房县副县长阮鹏飞:具体做法是:

一是无中生有、建链成型。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汇全县之策发展循环产业。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循环产业领导小组,顶格协调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相继建成了铜、铝、塑料等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形成了一条集回收、拆解分解、熔炼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二是有中生优、延链成群。高标准编制循环产业规划,探索标准地出让先租后让等方式,创新“四证同发”模式,累计建成园区面积4000余亩、标准化厂房100多万平方米。同时发挥龙头企业鑫资集团“磁吸效应”,引进鑫资铜业、城源科技等关联企业16家,培育进规企业12家。

三是优中做强、融链成圈。成立循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中南大学深度合作,打造全省首个县域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全国5300个回收网点、县内28家物流企业和8850台运力车辆,每年节省运费1.2亿元。自主开发建设华中再生资源数字化平台,精准提供物料存储、产品配送、集散中转等信息服务,目前注册企业达到200余家,每年服务交易超3万次,处理废旧金属超百万吨。

主持人:请房县循环产业项目的企业代表薛总介绍目前企业的发展情况。

湖北鑫资再生资源集团总经理薛阿余:公司成立于2017年,在2019年的时候在房县落地了第一个项目开始投产,到了2024年,公司整个产值做到280个亿,公司也入选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主持人:企业发展得这么好,肯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帮助,请您介绍一下政府在帮助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最深刻的事?

湖北鑫资再生资源集团总经理薛阿余:公司当时发展过程当中遇到了物流不畅的困难,位置比较偏僻,大货车比较少,在这个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提出措施,为货车提供点对点的接送服务,这让企业物流一下子就顺畅了。像今年新的锂电池拆解项目从动土到投产,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体现了房县的温度、房县的速度。坚信在房县亲商、重商、安商的这种热土上,鑫资集团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主持人: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十堰老工业基地也创新开辟了新的赛道。张湾区以汽车产业为核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8%,张湾区是如何以创新重塑工业竞争力的?

张湾区:靶向培育 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张湾区大力弘扬“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精气神,全力以赴抓发展、惠民生、防风险。经济总量领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发展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成功争创国家级县域商业“领跑县”、全省强县工程进步县。现代产业聚势增效。汽车主导产业持续巩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玖博中药饮片、东风底盘车轮工厂等65个重点项目如期投产。发展底盘全面抬升,京堰对口协作、深圳产业协作、东风深度合作不断深化,燕京啤酒、高度无人机、中翼通航等一大批项目落地投产。

主持人:今年张湾区提出要加快建设千亿级示范区,这要求全区上下要形成合力,奋勇争先。张湾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质增效,目前取得哪些成果?

张湾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洪国伟:始终牢记市委对张湾当标杆做示范的嘱托和要求,自我加压,高标定位,明确2026年工业产值超千亿,2030年经济总量超千亿,冲刺全国百强区目标,全力以赴抓推进,坚决与好的比、与快的赛、与强的拼,多争工作第一,多揽行业桂冠。持续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城市基础优势、东风人文优势,深耕汽车主导产业,全力服务东风转型,加快建设千亿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群,抢占生物医药、低空产业、数字经济新赛道,打造转型发展新高地。目标任务确定后,核心关键在人,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际、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推动600多名干部到项目现场揭榜挂帅,让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一线强本领、增本事。

取得的成效表现在:

一是经济发展领跑全市。目前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经济贡献度均为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二是项目工作有力有效。1月至9月我们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项目开工入库、投产个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个数、招商协议总额均居全市前列。

三是城乡建设谱写新篇。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建设稳步推进,东风汽车博物馆开馆营运、百龙潭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风故里”建设成效得到省市领导和东风公司领导的普遍赞扬。

主持人:通过短片和洪书记介绍,了解到张湾区今年以来一大批项目落地,发展前景广阔,并且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丰硕。张湾区是如何抢抓机遇、全力以赴抓产业的?

张湾区委常委、副区长潘敏:一是产业升级创一流。锚定汽车的五化方向,持续开展技改提能、智造换新,推动工艺革新、技术升级。东风底盘系统的智能工厂28秒就能生产出一个完整的车轮;东风华神智能混流生产线3分钟即可下线一台专用车。

二是我们在新兴产业上面争第一。聚焦新质生产力,张湾区所有的干部大胆闯、主动谋、奋勇拼、放手干,在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新赛道上抢占先机。今年成功招引了全市生物医药健康领域全产业链条的投资企业华药集团中药饮片生产及销售项目。

三是创新驱动干唯一。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成功申报了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县市区,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7家,省级智能工厂39家,无人工厂5家,数据均居全市第一;拥有省级孵化器、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工作平台34个,张湾区正在朝着千亿级示范区的目标全力冲刺。

主持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华药药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情况如何?

华药(十堰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亮:公司是2024年的1月份注册,2024年的9月份破土动工,今年的10月10日项目正式投产。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以达到10亿元,创收3000万元左右。项目从筹建到投产,在张湾区体现了一个“快”字,包括土地的审批、流程的审批、包括用工的协调,还有地勘、环评、安评等方面,张湾区政府给全方位精准服务,一对一服务,同行业要想搞成一个中药饮片厂的情况下,没有两年多的时间是不行的。从2024年的1月份注册到2025年10月10日正式投产,大概是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十堰的速度、张湾的速度就体现在这一个“快”字,体现了一个服务。

主持人:今年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全力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这对全市的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该如何把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转化为具体行动,来进一步提升干部的能力作风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特约点评嘉宾何世明:四个县市区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来谋划区域的发展。十堰市怎么发展?怎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的讲话精神和重要回信精神?怎样落实省委加快支点建设的部署?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已经做出了回答,那就是要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怎么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这四个县市区委的做法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怎么样把市委的精神落实在行动上,变成能力作风建设的成果。

丹江口市以水定产、点水成金,把水产业加上生态养殖绿色种植,还有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真正擦亮了中国水都这个名片;竹山县以要素集聚、平台支撑、品牌赋能,实现了它的产业链的生态化重组、供应链的数字化赋能、价值链的高端化突围;房县向院士借智、向高校借能、向平台扩圈提能,他们这种无中生有的思维,打造出全省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张湾区依托的是厚重的产业优势,持续打造“店小二”精神,现在“店小二”精神,良好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张湾区各部门的一个标签,这也是其他县市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十四五”马上结束,“十五五”马上开启,“十五五”怎么开启?我们就要把“三一”的这个要求要带到“十五五”去。我想十堰市是不是可以能够敢为人先、深化改革,因为这个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再好的设想、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措施,他要靠干部去推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能力建设也永远在路上。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作风建设的挑战,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干好“十四五”工作的同时,为“十五五”来开一个好局。最后我以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的一段话作为今天结尾:服务支点建设是十堰的使命所在、责任所系,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嘱托,担当奋进,持续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奋力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干出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主持人:最后请丹江口市、竹山县、房县、张湾区各位领导分别谈一谈,下一步该如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上来,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贡献力量,下一步有什么工作计划?

丹江口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苏云辉下一步,丹江口市将重点实施生态提质行动,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优化升级水质安全保障智慧监管体系,筑牢生态环保防线。实施能级跃升行动,培育壮大“两主三优一特一新”绿色产业,建强“八大集团”,全力以赴推进华润怡宝、燕京啤酒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核心牵引力。实施动能转换行动,深入推进民、教、卫等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实施治理提效行动,深化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办好领导干部大讲堂、干部能力培训班,坚决守牢平安稳定底线,增强发展保障力。

竹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明昌艳:竹山县将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进一步抬高工作标杆,加压奋进,加快建设绿松石、轻工卫浴“2个千亿级产业”,以水电、农产品、水饮品为主的水经济,以武陵峡5A景区开发为主的文旅康养,以低空经济、铌钽稀土为主的未来产业“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区域交通、水源保护、绿色城镇为节点,奋力冲刺300亿经济总量,为服务支点建设贡献竹山力量。

房县县委副书记潘洪莉:下一步,房县将聚焦聚力支点建设“七大战略”,统筹实施能级提升、质效提升、动力提升和功能提升四大行动,持续做强以循环经济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不断做大以合成生物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重点推进20万吨阴极铜、锂电池梯次回收利用、合成生物等3个百亿级项目,积极融入神武侠的文旅主轴,打造文旅消费的先行区,用好飞地自创的模式,推进合成生物技术与绿色生物制造中试基地的建设,坚持以抢的意识真抓实干,以拼的精神创新突破,以战的姿态硬核担当,以实的作风深耕笃行,全力冲刺中部百强县,以房县节点之为为全省支点建设增光添彩。

张湾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洪国伟:下一步,张湾区将加快建设千亿级示范区,着力培育5个百亿,10个50亿,20个10亿的重点企业矩阵,持续深化与北京对口协作、东风深度合作、深圳产业协作,加强科技创新、绿色转型、融合发展,厚植张湾经济大区、工业强区、中心城区的核心优势。强化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包保项目机制,深入开展企业帮扶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活动,及时为企业纾困解难,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功能、生活服务功能、安全保障功能。高标准建设七里垭片区、车城路片区,东风故里片区。打造全市金融服务、城市文化和高品质消费的新中心,在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蝶变中做示范。

主持人:从丹江口市的“水文章”到竹山县的“绿宝石”,从房县的“循环链”到张湾区的“新引擎”,这些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过硬能力作风在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当前十堰正处于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创一流的志气激发潜能、争第一的锐气攻坚克难、干唯一的底气淬炼铁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上来,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十堰力量!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