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又罚人又追钱”的先例,江西省首例违规探险“双惩”案例近日落地。
针对庐山“9·27”驴友野游救援事件,当地政府依法依规向被困“驴友”追偿7.4万元救援费用。此前,该野游活动组织者已被行政拘留10日。
事件详情
9月27日,11名“驴友”前往庐山未开放区域“四峰涧”探险,其中1名“驴友”在攀爬过程中从悬崖壁坠落,不幸身亡,其余10名“驴友”立即向外界求援。当地政府火速集结120余名救援人员,经过一天一夜的野外搜寻,将8名被困人员送至安全地带,另外2名人员自行返家。
考虑到救援行动动用了大量公共资源,当地决定依法追偿7.4万元救援成本费用。截至11月17日,其中9名“驴友”的追偿费用已执行到账,还有1名“驴友”的追偿费用正在执行中。
对违规探险者同步追究行政与民事责任,此案例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表示“支持严惩!”“建议全国推广”。

近年来,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徒步前往未知路线迷路、“驴友”违规穿越禁区、游客无视警告遇险……每一次救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让救援人员也面临生命危险。“全国推广”呼声的背后,反映出公众对任性冒险行为浪费公共救援资源的强烈不满。
那么,违规探险需自担救援费用是未来趋势吗?在具体立法和法律执行中可能遇到哪些现实问题?
江西“双惩”案例 为全国旅游治理“打样”
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张玉涛认为,江西这起地方性法治案例,为当前普遍存在的违规探险活动,提供了一套具有借鉴意义的治理“样本”。

图源:江西卫视
长期以来,尽管这类违规行为耗费了大量公共资源,但因“生命至上”原则和具体规定的缺失,事后追责往往难以落实,继而导致“救援成本社会化”的不合理后果。
另一方面,该案例通过对违法者追责的实践落实,向社会明确传达了“谁违规,谁买单”的清晰信号,有助于纠正“出事找政府兜底”的社会侥幸心理,促使人们开展探险活动之前,更加审慎地评估风险、遵守规则。
国家立法+地方规定 探索应急救援费用追偿机制
张玉涛介绍,从长远来看,针对违规探险的实践问题,构建更为明确的立法方案,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立法操作中,应当形成“框架性国家立法”与“精细化地方立法”相结合的配套模式。
北京鑫之德律师事务所白斌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八十二条,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地方立法可作为国家立法的“试验田”,在国家立法框架内,针对本地特殊问题和需求进行补充与细化,使相关的规定更具体,有更强的操作性。
当前,不少地方已经对违规探险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作出了细化探索。
《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安徽省旅游条例》《丽江市旅游条例》《四川省登山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助性户外运动安全管理暂行办法》《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
……
以上这些地方规范性文件,均针对违规旅游者的救助费用承担,作出了相应规定。但由于国家层面的上位法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抽象性,各地的规范探索呈现出零散性、差异化的现状。
“全国推广”需谨慎考量
针对网友普遍呼吁的“全国推广”模式,在落地实施上面临哪些困难和现实问题呢?张玉涛提出以下四个方面。
如何界定旅游者行为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八十二条并未区分合法旅游者与违法旅游者,而是一般性地规定旅游者应当支付费用。如何精准界定“违规探险”,避免模糊不清导致执法争议,后续立法可能要进一步区分,设计不同的法律规则。

图源:潇湘晨报
哪些费用应该收取?
救助费用可能涵盖诸多内容,如劳务费、医疗费、交通费、后勤保障费、第三方救援费用等。有必要在明确费用涵盖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各类费用,分别设计科学的核算机制。
恐惧追责是否会让人不敢求救?
张玉涛特别提到,若费用追偿过于严格,是否会促使一些探险者因害怕承担巨额费用而隐瞒险情、延误救援,最终酿成更大悲剧?这可能是需要慎重警惕的风险。
不少地方立法表述为“承担相应的费用”,但是如何阐释“相应”一词所蕴含的多元考量因素,仍有待理论与实践的精细化探索,避免过度追责。
若被救助者拒绝支付费用如何追讨?
实践中,若部分被救助者拒绝支付费用,此时就产生如何追偿的难题。部分地方将这类主体纳入当地的“旅游黑名单”,但此种做法仍难以实现追偿目的。
张玉涛建议,在国家立法层面,未来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修改过程中,对救助费用承担规则进行完善优化,明确其一般性的适用场景和法律后果。
另一方面,各地在不违反上位法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风险类型、救助资源等情况,对费用承担规则的适用情形、计算标准,以及追偿的流程机制等,作出进一步的细化探索。
处罚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教育和警示。违规探险不仅严重浪费公共救援资源,更会将自己人身安全置于极大危险境地。
江西“双惩”案例为违规探险治理立下了 “权责对等” 的标杆,治理模式正在从“柔性劝导”向“刚性约束”逐步转变,在全社会营造敬畏自然、遵守规则的导向。
探险不是冒险,自由不等于任性,在欣赏山川美景的同时,应做好自身第一责任人,守护生命安全,珍惜公共资源。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