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风讯(通讯员 张婧)秦巴腹地秋意浓,民生阵地焕新颜。2025年“十一”黄金周首日,经过全面升级改造的竹山县综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全新的功能布局、智能化的服务设施、一站式的办事流程,让前来办事的群众耳目一新。

作为深化“枫桥经验”竹山县实践的重要载体,该中心以硬件改造升级为契机,整合“4456789”服务热线与“事事顺”治理平台资源,加之竹山县委书记每周一雷打不动的接访制度,构建起“阵地焕新+平台赋能+领导带头”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群众诉求有处说、矛盾有人解、难事有人办,在秦巴山深处奏响了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的交响曲。
如今,走进竹山县综治中心,窗明几净的办事环境、高效便捷的服务流程、耐心细致的工作人员,构成一幅为民服务的生动画卷。在这里,每一次诉求都被认真倾听,每一个难题都被全力破解,彰显着竹山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硬件升级提质效 接待阵地焕新颜
“以前来反映问题,大厅拥挤、流程不清,现在环境亮堂了,还有引导员帮忙,办事效率太高了!”10月18日上午,竹山县城关镇居民王女士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通过自助查询机完成诉求登记,不到3分钟便与相关部门对接上。这是竹山县综治中心改造升级后服务效能提升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此次改造聚焦群众办事“急难愁盼”,投入专项资金对中心进行全方位优化。
接待大厅划分咨询引导区、诉求登记区、多元调解区、指挥调度区、等候休息区等6大功能区域,设置8个综合服务窗口,整合政法、信访、人社、妇联、住建等16个部门服务职能,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硬件设施上,配备自助查询终端、视频接访系统、电子显示屏等智能化设备,群众可通过扫码登录“事事顺”平台提交诉求、查询办理进度;等候区提供饮用水、老花镜、急救包等便民物品,细节之处彰显民生温度。
“我们不仅优化物理空间,更重构服务流程。”竹山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建立“首问负责、分类转办、限时办结、跟踪督办”工作机制,对群众诉求实行“一口受理、分级处置”,简单事项现场办结,复杂事项启动联动调处,确保“小事不出中心、大事闭环流转”。统计显示,中心开放首周,接待群众来访68批次,当场化解矛盾纠纷7件,流转相关单位办理61件,按时办结交办结率达97.6%,群众满意度较改造前提升12个百分点。
平台联动破壁垒 民意渠道“事事顺”
走进升级后的竹山县综治中心群众来访服务大厅,浓厚的服务氛围与人文关怀扑面而来。墙面醒目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与服务宗旨,诉前调解中心金牌调解员坐镇、便民服务台随时待命,搭配别致的“安”字LOGO“长安竹山”美好愿景直观传递。
大厅内,复印机、传真机等基础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更引入24小时律师免费视频咨询服务终端,为群众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支持。作为“事事顺”治理平台的线下核心枢纽,中心与线上热线、民生信箱构建起“三位一体”诉求收集网络,真正实现民意表达“零障碍”、问题解决“高效率”,让群众诉求有人应、难事有人管。
细节处更见温情,为方便携带孩童的来访群众,中心在院子内别出心裁设置了儿童乐园滑滑梯,让家长安心办事、孩子快乐等候,用贴心举措让服务更有温度。
“有难事,打4456789!”这句在竹山县城乡广为流传的口号,如今有了更坚实的阵地支撑。
作为平台核心载体,“4456789”24小时服务热线整合原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等5类热线资源,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构建“响应—派单—督办—反馈”全闭环运转机制。群众无论通过电话、线上信箱还是现场来访,诉求信息都会同步录入“事事顺”平台数据库,由后台智能分拨至责任单位,办理进度实时跟踪,办理结果全程可溯。
前段时间,该县双台乡南口村村民闻某反映连日暴雨将入户路冲毁,导致村里18户居民出行困难,通过热线求助后,平台立即启动联动机制,派单至双台乡政府。乡党委书记带队现场核查,协调交通部门制定修复方案,仅用20天就完成道路修复并恢复通行。“没想到一个电话真能解决大问题,平台太给力了!”闻某在诉求反馈中给出满分评价。
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让“事事顺”平台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今年以来,该平台收集诉求8600余件,办结率98.2%,其中家庭邻里债务、劳资纠纷等高频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平台还创新“三事分办”机制,将群众诉求划分为“私事、小事、大事”,分别通过基层协商、乡镇处置、县级统筹的方式化解,90%以上的“小事”“私事”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
书记接访常态化 一线化解 “老大难”
“每周一的书记接访,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定心丸’。”10月13日,恰逢竹山县委书记汪正义到中心接访,双台乡村民李某带着征地补偿相关诉求前来反映。汪正义耐心倾听后,现场召集资规、交通等部门负责人会商,明确解决方案和办理时限,让李某吃下“定心丸”。
坚持县委书记每周一接访,是竹山县化解矛盾纠纷的“特色品牌”。自2023年以来,这一制度雷打不动,县委书记带头走进综治中心,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现场协调解决各类矛盾问题。接访中,实行“一案一专班、一事一方案”,对群众反映的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疑难事项,亲自督办、跟踪问效,推动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数据见证成效。截至2025年10月底,竹山县委书记累计接访126批次,接待群众437人次,现场化解矛盾纠纷108件,督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37件,带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下沉接访600余批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20余件。“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更传递了党委、政府直面矛盾、为民解忧的决心。”竹山县委政法委负责人表示,这一制度倒逼各级部门压实责任,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矛盾化解工作格局。
善治竹山启新程 基层治理谱新篇
综治中心的焕新升级,是竹山县深化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紧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以“事事顺”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综治中心、施洋维权调解中心等阵地资源,构建起“阵地全覆盖、平台全贯通、责任全链条”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乡村,263个“事事顺说事室”与780余个“微阵地”星罗棋布,篱笆旁的“议事小院”、树荫下的“议事长廊”成为化解邻里矛盾的“第一现场”;在线上,民生信箱、微信小程序拓宽诉求渠道,让群众“指尖点一点,诉求马上办”;在部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高效运转,16个职能部门协同发力,破解跨领域、跨行业治理难题。
“基层治理既要硬件升级,更要机制创新。”汪正义表示,竹山县将以综治中心升级为契机,持续深化“枫桥经验”竹山县实践,进一步完善“事事顺”治理体系,强化平台数据分析运用,精准预判民生诉求热点,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