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尖刀”破局,以科技硬核重塑创新版图

时间:2025-11-08 22:13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一辆搭载北斗高精度芯片的小车,在地下停车场自如穿梭、精准泊车;直径8.61米的盾构机主轴承承载着“中国制造”的骄傲深入地层;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落地车间进行实训......这些曾经停留在科幻叙事中的场景,正在湖北的“尖刀”工程中变为现实。11月6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央、省市新闻单位记者代表参观、采访湖北“尖刀”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汇报展览。自2023年6月立项以来的42项标志性成果的集中亮相,宣告着一种新的创新范式正在长江之畔生根发芽。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将知识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真实力量,湖北的“尖刀”工程,恰恰把握住了这一精髓。它如同其名,以“尖刀”的姿态避开面面俱到的泛化投入,而是直指“卡脖子”技术的最核心处。从北斗芯片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分米级定位,到盾构机轴承打破国外长达数十年的垄断,每一个项目都瞄准了产业体系中最坚固的堡垒。由此看,湖北“尖刀”工程能够产生矩阵效应并非运气使然,而是对创新规律的深刻洞察,真正的突破往往产生于压力最大、需求最迫切的地方。

“尖刀”不仅有刀刃,还有刀座、刀把,它们构成了攻坚克难的整体。湖北构建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金融支持”机制,让科技创新摆脱了孤军奋战的困境。往全局看,“尖刀”工程衍生的创新生态正将大学的智慧、企业的需求、产业的敏锐编织成一张紧密的协作网络,让技术突破不再停留在样品阶段,而是推动快速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

科技创新,永远是一个强国的最底色。“尖刀”工程的技术破壁,正重塑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坐标。当北斗芯片的成本从进口产品的数十万元降至千元级别,当荆楚人形机器人实现了从“站起来”“走起来”到如今真正“用起来”,当AI蛋白质设计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世界级科学家落户武汉,这意味着我们正从技术的追随者转变为赛道的领跑者。“尖刀”工程用一项项看得见、用得着的成果给出启示: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在开放中积累对话的底气,在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创新领域有个共识,那就是最难的就是从“0”到“1”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任何创新之旅都充满未知与挑战。在孕育北斗“中国芯”的过程中,江金光教授团队曾采购国外高性能设备进行拆解研究,却发现其中许多元件无法满足国产化需求,这才有走上自主研发的毅然转身的决定。没有亲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创新的那种艰辛,但正是这些在困境中的坚持,在迷茫中的探索,赋予了“尖刀”工程更加厚重的意义,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的彰显,一种在关键领域敢于投入、甘于坚守的战略定力。

“尖刀”破局,以科技硬核重塑创新版图。站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看,湖北的“尖刀”行动或许正在书写一个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样本。面对复杂的技术封锁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科技工作者正以更加务实、更加聚焦的方式实现突围。那些出现在展台上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与北斗、生命健康等成果,像一颗颗种子般拔节成长,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一个民族对科技自立的渴望,一个区域对创新未来的担当。听,科技创新的奋进号角正持续嘹亮,而湖北的这把“尖刀”,已经出鞘。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伟锋(江西省青联委员、“好评中国”获奖作者)

编辑:李亚光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