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攀升,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近40%。眼下,湖北正全力培育壮大智能经济,加快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筑牢支撑。
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紫东太初”大模型已完成四次迭代,达到了行业一流水平。引入的交叉注意力机制,让大模型实现了类人化理解,已在国内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智慧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 彭骏:迈向了能边看、边识、边思这样的类人类的、多模态的推理的新阶段。
近年来,湖北加大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支持,通过建设大模型开源社区推动核心环节开放,催生出中科凡语“智测大模型”、科大讯飞“元古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同时,以技术为根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技术渗透千行百业。在东阳光宜都基地,AI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生产力工具”。
东阳光宜都基地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清海: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这个跨越式升级,利用智能大数据分析平台,我们将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降低了异常批次的这种概率,产能提升了15%。
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算力底座支撑。目前,湖北已建成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算力集群,总算力规模突破15000P,稳居中部第一,今年有望突破17000P。当前,湖北正推进算力共享,构建全省统一算力互联互通平台。如中国移动武汉智算中心通过调度平台,实现算力“按需租赁”,降低企业硬件成本。
中国移动湖北有限公司信息系统集成中心部门平台研发室 刘丽丽:需要去使用算力的时候,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一个弹性的订购,那么在训练推理任务结束之后,可以快速释放资源,不需要斥巨资去建设这种大规模的算力的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湖北六大重点未来产业之一,已成为发展强劲引擎。截至目前,全省人工智能企业达1215家,同比增长49%,今年1—9月产业规模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居中部前列,预计全年将突破1500亿元。此前湖北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技术、产业、要素、应用、生态五大维度推出16条举措,力争2027年产业规模达3500亿元,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湖北省经信厅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处副处长 刘婕:支持武汉打造“世界存储之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长江云新闻记者 黄朋威 张项青 宜都台 通讯员 王政)
编辑:万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