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从武汉“十四五”看中国之治③

时间:2025-10-24 21:28 来源:长江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

实验室里,科学家以“用”为导向,闪存芯片、脑机接口、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世界领先创新成果加速诞生;产业一线,“根企业”顺着创新藤蔓生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番,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6%的高速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十四五”期间,武汉全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中国制度的强大优势。

2

近日,湖北珞珈实验室牵头“尖刀”技术攻关项目——“车用环境状态智能传感器研制及应用示范”获关键突破。其研发的车规级智能传感器可精准识别道路行人、障碍物及复杂环境信息,为智能驾驶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已在东风汽车落地应用。

珞珈实验室副主任王庆海表示,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多学科优势,整合教授跨学科成果,对接市场实际需求形成拳头产品,加速成果转化。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达41家,数量居全国前列;8家湖北实验室涌现24项亮点成果,武汉还建成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1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通过系统性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首台掘爆机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存储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技术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武汉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作为创新主体与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已引进领军科学家及创新创业团队70多个,集聚人才近1000人,投资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项。

武汉创新策源能力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跃升,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创新增长极,科研城市排名从全球第13位跃升至第9位。

3

“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6G创新联合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10月14日举办的2025东湖论坛上,知名院士、高校学者、运营商及产业链龙头代表共同倡议。该活动承办方之一的武汉市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采取产业链共建模式,聚合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力量,诞生的星载通信产品与北斗系统深度融合方案,正助力武汉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当前,更广泛合作正推进,共建开放共赢6G产业生态。

截至目前,武汉已组建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以领军企业为核心,整合97家上下游企业与高校院所,汇聚3700余名科研人员,投入近90亿元科研资金,产出包括“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在内的一批重大成果。

“十四五”时期,武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成2家国家级、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医工交叉、人形机器人、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重大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创新。

产业集群发展同样亮眼:武汉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等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迈向万亿级,6个主导产业产值过千亿,商业航天、绿色船舶等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

4

“2021年落户武汉,正是看中这里的高校、产业与政策优势,政府给了我们很多资源对接机会。”中科凡语负责人李昌称,其开发的智策大模型刚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已深度服务全国超100家政府机构与大型企业。

当前我国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进AI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唯有推动AI在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创新带应用、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武汉主动担当“推手”角色,强化政府科创组织作用。市经信局创新成立应用场景开放与创新办公室,由原数字经济处脱胎而来,负责将政府投资项目转化为应用场景,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市投资促进局设立项目落地处,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全流程闭环服务,助力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如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的关键部位持续强化,懂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管理的“T”型产业尖兵全面布局,武汉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更有底气。

“十四五”时期,武汉培育研发型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突破1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66万家,是2020年的2.66倍。种苗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城市经济“毛细血管”奔腾涌动,加速奔赴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设计:张莉)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