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合纵连横”交通策略 通了惠民产业跨省路

时间:2025-09-10 09:19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757463151295

点击查看原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郭军 严磊

9月4日早上7时,十堰市竹溪县四季花城公交站前,一辆印有“鄂陕跨省公交”字样的新能源客车平稳驶出,开往陕西平利县城。

两天前,家住陕西平利县的王秀兰送外甥回湖北竹溪县上学。4日,王秀兰乘坐跨省公交车返回平利。

而在两年前,王秀兰到竹溪走亲戚,坐班车不仅得花20元钱,还要在关垭省界转车。王秀兰感慨:“现在只花5块钱,直达两个跨省县城,方便多了!”

王秀兰的感慨,道出了竹溪县因交通改善带来的巨大变化。地处秦巴山区边陲鄂陕渝交界处的竹溪县,曾因“山高路阻”,长期位列湖北发展末梢。近年来,该县通过创新实施“合纵连横”交通策略,打通惠民路、产业路、跨省路,实现从交通末梢到区域节点的跃升。

2024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未确认 235139

竹溪九道拐公路如丝带飞舞。

村村通:每年为群众节约乘车费5000余万元

“现在家门口就能坐上25路公交,而且还享受免票,不要钱。” 9月3日,在竹溪县龙坝镇廖家河村候车亭,72岁的村民李长贵凭老年卡,坐上公交车前往县城。

“以前不方便,到县城去卖菜,要步行两小时,天不亮就得出发。”李长贵说。

这位曾因公路扩建要占用自家院坝建公交站台而激烈反对的老人,如今是廖家河村公交站台“义务保洁员”。

2024年,经过廖家河村长龙大道扩建工程遇到“硬骨头”——廖家河村村民李长贵因舍不得祖传院坝,迟迟不签“拆迁协议”。

龙坝镇党委书记、镇级路长陈光斌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偶然看到村中长辈老者成功调解邻里纠纷,灵机一动,请来村里老党员和李长贵家族的长辈出面。

“路通了孙子上学不用蹚泥路,土特产能运出去卖好价钱,这院坝窄点算啥?”经长辈劝说,李长贵最终由阻拦变为支持。

这件事还催生了龙坝镇在全县推广的“三老(老党员、老长辈、老干部)两会(院坝会、村民小组会)”制度,成为破解农村公路建设矛盾的“金钥匙”。

公路修通只是开始,管好护好更需智慧。每天驾驶农村客运班车穿梭在长龙大道上的刘虎,还有个特殊身份——“民间路长”。

他的驾驶室里常备着一本路况记录本,哪里有坑洼、哪个标识牌歪斜,都会及时拍照反馈给镇路长办公室。“发现一处隐患能积10分,年底能在积分超市换米面油。” 刘虎说。

这种“专养+群众+示范”的养护模式,让竹溪2.3万余户群众从“要我养路”变成“我要养路”,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

竹溪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吴晓巍介绍,通过“一县一公交”整合,全县已建成覆盖72.8%行政村的公交网络。创新推行“五定六统一”管理模式,让城乡公交票价比原班线降低60%至70%,老年卡、学生卡等惠民措施每年为群众节约乘车费用5000余万元。该县每年拿出1500多万元用于农村客运补助,确保交通惠民工程“留得住、有效益”。

在龙坝镇肖家边村,通村公交的开通让村民刘金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以前路不好,外地老板不愿来,现在公路修到基地门口,代斌老板才愿意投资200多万元建基地。” 刘金平说,自己在村头的树莓基地务工,一年收入15000余元。

刘金平口中的代斌,是从龙坝镇走出去的创业能人,2023年他被家乡交通的巨大变化所吸引,返乡创办了这个带动20余人就业的树莓基地。

未确认 190156

旅游公路唤醒黄花沟村,一跃成为网红打卡点。

产业路:助力20余万群众增收

沿着蜿蜒的S432公路进入鄂坪乡黄花沟村,七彩爱情游步道与红色爱心雕塑相映成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年轻人外流、田地荒芜”的空心村。

“去年农家乐收入16万元,这在路没修好的年头想都不敢想!”村民严敏说。在她经营的“想啥吃啥”农家乐窗外,停着来自陕渝的自驾游车辆。

黄花沟村的蜕变始于2022年S432公路改扩建完成。这条穿越全村的公路拓宽至7米,配套建设了观景台、生态停车场等设施。

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付昌带领村民成立运营管理公司,将38户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打造老榉树同心祈福、河谷露营等景点,让古树、河谷等“沉睡资产”变成旅游资源。

“村民用房屋入股,收益分成时自有房农户占97%,村集体只留3%。” 杨付昌算了笔账,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

未确认 249886

竹溪贡米基地产业路纵横交错。

公路畅通,带动产业延伸。在竹溪县,400余条旅游公路串联起12个景区、198个景点,350公里最美乡村路两旁,兴起124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

龙坝镇的电影小村是交通带动产业融合典型。沿着长龙大道建成的3公里影视长廊里,胶片电影、5D电影等10余种电影形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戴家大院改造的红三军司令部纪念馆前,来自鄂陕渝的车辆排起长龙。

“公路修通后,我们引进社会资本建成红色电影村,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 陈光斌介绍,以长龙路为主线,老阴山风景区、明清古墓群等景点一线串珠,形成“观美景、品鲜果、尝美食”的产业链。

在交通网络支撑下,该县特色山货走向全国。2024年,该县电商销售额突破3亿元,贡米、茶叶等110个单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以前茶青运出去要两小时,现在冷链车直接到茶园,鲜叶能多卖两成价。” 茶叶种植户周明华说。

如今,该县“交通+”文章越做越大。“交通+农业”,让143个美丽乡村实现“一路一风景”;“交通+文旅”,推动武陵不夜城2024年游客量突破1600万人次;“交通+电商”,使竹溪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据统计,该县农村公路年创造经济产值近50亿元,惠及6万个家庭20余万群众。

未确认 465041

省际公交乘客排队上车。

跨省线:边界壁垒变通途

“各位乘客请注意,前方即将到达陕西平利县城关镇站。”

2024年4月30日,十堰市首条省际公交线路——竹溪至平利线正式开通。

这条单程43公里的跨省公交线路,设98个站点,实行“招手即停、5元一票制”,惠及鄂陕边界23万居民。

这条跨省公交线路的开通,也标志着竹溪从“边界梗阻”到“协同高地”的跃迁。

交通壁垒的打破,带来了经贸合作的井喷。2024年,竹溪县与周边省市合作项目达48个,总投资额超过26亿元。在鄂渝陕农贸广场,陕西的核桃、湖北的茶叶同台亮相,年贸易额突破3.6亿元。

“跨省公交不仅拉来了游客,更带来了商机。” 竹溪县科经局局长杨君介绍,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7.05亿元,其中跨省消费占比达23.7%,较上年增长5.4个百分点。

文旅融合更成为跨省交通最大受益者。武陵不夜城景区30%的游客来自陕西,沉浸式戏曲《武陵梨园情》、电影《光影传奇》,吸引鄂渝陕观众驻足,推动文旅收入占GDP比重提升至28%。

2024年,竹溪县接待游客总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和95.5%。

交通改善带来的,还有人才回流。2024年,竹溪县新增返乡创业人员1632人,创办企业328家,带动就业3600余人。

从“村村通”到“省际连”,从“出行难”到“产业兴”,竹溪县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合纵连横”策略,不仅打通了区域发展脉络,更激活了全域产业活力。

“我们将构建贯通鄂陕渝的‘秦巴公交走廊’,让‘溪循环’融入‘大循环’。”站在即将打通的十巫南高速公路规划图前,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豪情满怀。

(本版图片均由湖北日报通讯员 溪荣梅 摄)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