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八十余载岁月流转,这首激昂的军歌依旧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河村上空回荡。
这里,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的成军之地,是鄂豫皖边区率先完成红军整编、组建正规抗日武装的红色堡垒,也是培养抗日干部的摇篮。
8月28日,记者探访盐店河村,回溯烽火岁月,感受时代变化。
鄂豫皖边铸起“铁的新四军”
走进盐店河村蔡家垸,一座明清风格的灰色古建筑静静矗立,门楣上挂着“红二十八军军部”的牌匾。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以不足2000人拖住国民党17万正规军,为红军长征减轻了压力,毛主席曾评价其“很了不起”。
“红二十八军在盐店河村及周边完成谈判、集结、征兵、整训,最终孕育出新四军第四支队这支抗日劲旅。” 红安县档案馆副馆长吴吉祥的讲述,将我们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御外敌。1937年7月27日,红二十八军在安徽岳西县青天畈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签订了停战协议。同年8月上旬,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发布抗日命令:“当此民族危亡之际,凡本部同仁愿意抗日者,一律到黄安县七里坪集中。”
“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高敬亭率部进驻这里,在此居住近半年,期间还与史玉清结为革命伴侣。”吴吉祥指给记者看二十八军旧址的内部构造,外边屋子是办公的地方,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间是这对革命伴侣的住所。
1938年2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下辖七、八、九团及手枪团、直属队。在招兵1000余人后,新四军第四支队总兵力3100余人。
1938年3月8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七里坪河滩上召开东进誓师大会,开赴皖西抗日前线。
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巢县蒋家河口地区设伏,20分钟击沉日军汽艇两艘,歼敌20余人,新四军第四支队无一伤亡。这是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战,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铁的新四军”威名传遍大江南北。
“在新四军四个支队中,第四支队成军最早、出征最早、作战最早、人数最多、装备最精、红军成分最广、战斗力最强,也是最早打响抗日第一枪的队伍。” 吴吉祥说道。
秦基伟故居
“小延安”孕育抗日英才
红二十八军新兵营招兵处旧址、红军缝衣厂旧址、大别山抗日军政学校旧址……在盐店河村,一处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静诉说着那段全民抗战的热血岁月。
据红安县志记载,为坚持老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新四军第四支队于东进前夕,留张体学、罗厚福、关楚应等同志和一支30余人的正规武装,于盐店河村罗庄设新四军第四军留守处。
后来,这支武装不断壮大,整编进新四军五师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十四旅一方面积极开展反“扫荡”作战,另一方面配合地方基干民兵以突袭、伏击、打据点、破坏交通等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开展游击战,频频打击日伪军,有效地打击和孤立了日伪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距离盐店河10分钟车程的罗畈村,抗日干部训练班旧址坐落在绿水青山间。其三进五开间,四合院式,硬山布瓦顶,砖木结构,堂厅放着十余排板凳。
县志记载,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这里连续举办抗日干部训练班、党员干部训练班、青年干部训练班,培养600余名抗日干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游击战术”“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等课程成为必修课,军事训练、野外演习等实践内容同步开展,郑位三、方毅、彭康、聂鹤亭、孙毅等同志先后授课,董必武、叶剑英也曾亲临七里坪为学员作报告。
训练班结业后,学员们或留在新四军第四支队、鄂豫边区投身抗日斗争,或被输送到新四军其他部队、苏皖敌后及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后来在鄂东抗日根据地担任军政领导的刘西尧、郑重(牺牲)、陈景文(女),以及被誉为“蜀中五老”之一的马识途,都曾是七里坪训练班的学员。
“抗日烽火从未熄灭,向前线输送人才不间断,盐店河村及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三大战略支点之一,赢得了‘小延安’的美誉。”吴吉祥说道。
秦燕波给游客讲盐店河村村史
红色基因激活美丽村庄
“大家好,欢迎来到盐店河村,这里是开国中将、原国防部长秦基伟的家乡。全村在册革命烈士75 人,秦基伟‘一门四将’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村史馆里,村妇女主任秦燕波向游客们娓娓道来。
2020年,盐店河村被中组部、财政部列为首批全国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两委整合红色资源,实施“红色强村、农旅富民”举措,推行“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起了红色教育培训接待中心、红军饭堂、土特产购物超市等。村里还与长胜七里公司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红色研学等活动。
游客多了,村里缺讲解员,乡亲们都推荐秦燕波,说她普通话说得利索。从刚开始的“赶鸭子上架”,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背后是勤学苦练。2022年至今,秦燕波已义务讲解100多场,最多时一天要讲5场,“每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也通过我的讲解,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大家共同来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秦基伟故居是盐店河村的热门景点,青砖瓦房的典型鄂东民居风格,保留了秦基伟将军少年至共和国上将时期的生活场景。
64岁的席桂莲住在故居后一排,家里三代都是手艺人——老伴是石匠,大儿子是泥工,小儿子是木匠。几年前,家人们齐心协力将楼房装修得漂漂亮亮,外墙贴满了瓷砖。为了与秦基伟故居风貌保持一致,席桂莲主动提出打掉瓷砖,配合村里统一做外立面改造。“比起革命先辈的牺牲,这点小事算啥?”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红色文化的珍视。
一个箩筐,里面装着一袋袋新鲜板栗,一张二维码,一张写有“板栗一袋十元,请扫码”的纸牌子。这是63岁村民秦明犬设在秦基伟故居外的“无人值守摊位”。
“微信收款到账30元”……谈话间,收款提示音响起。秦明犬说,得益于村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他在故居旁售卖板栗、花生等农副产品,做些清扫村容的零工,每年能增收两三千元钱。
“我们就是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秦文斌说,2024年,村集体收入37.298万元,人均收入18000元,分别比2021年增加了7万元、3000元。
他介绍,海通集团已与盐田河村签订协议,启动招兵处旧址、二十八军旧址等处的修缮工程,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提升,推动红色村庄实现美丽蝶变。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辉 余涛 瞿慧一 通讯员 赵炳长 胡文慧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