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林新惠)开学季校门口的“悲欢离合”正在上演:一年级娃抱着家长腿哭到缺氧,四年级生磨磨蹭蹭不肯写作业,高三党熬夜到凌晨却越学越慌。开学不是简单的“切换模式”,而是孩子心理的“闯关游戏”。9月1日,由十堰市科学技术协会、十堰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与十堰旅游生活广播联合制作的《心灵导航》节目,特邀十堰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阮彩霞、曲鹞奇两位专家,为您拆解不同学段的“适应密码”。
低龄段:别把“分离焦虑”当“闹脾气”
“我家娃一到学校就喊肚子疼,检查却啥毛病没有!”这是很多一二年级家长的困惑。阮彩霞老师提醒:低龄孩子的“身体小毛病”,可能是心理焦虑的“信号弹”。他们刚从“家庭中心”进入集体,需要重建安全感——比如每天约定“放学时带草莓酸奶接你”,或让娃带张全家福卡片“想妈妈时看看”。
最怕家长犯这错:孩子忘带作业,火急火燎送到教室。“代劳看似解决问题,实则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机会。”曲鹞奇老师强调,适应期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扛”。
小学高段到初中:“别人怎么看我”成心病
“新老师会不会讨厌我?”“穿这件衣服同学会笑吗?”四年级后,孩子开始在意他人眼光。有个初一女生三周不敢举手发言,只因怕说错被嘲笑。阮老师建议:当孩子抱怨“学校没意思”,别急着说教,先回应“听起来你有点失落”,等情绪平复再问“要不要试试主动和同桌借块橡皮?”
专家提醒:别拿“别人家孩子”当例子。“你看小明考了100分”这类话,只会让孩子觉得“爸妈爱的是成绩,不是我”。
高中:平衡感比“死磕”更重要
高一新生常说“初中成绩好,高中突然跟不上”,高三生则陷入“别人都在学,我不敢睡”的焦虑。曲老师打了个比方:“高中学习像换赛道,有人起步快,有人后劲足。”建议家长帮孩子“拆解问题”:是公式记不住?还是题目看不懂?“每天弄懂一道错题,比熬夜刷题更有效。”
【专家点睛】
阮彩霞:“适应像学系鞋带,一开始会系错,但练着练着就熟练了。”家长多些耐心,少些“快点好起来”的催促。
曲鹞奇:“不适应不是失败,是新旅程的起点——小学学独立,中学学辨方向,高中学规划。
如果你也有心理困扰,别犹豫,快来关注《心灵导航》。每周一下午16:00——17:00,锁定FM92.0十堰旅游生活广播、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灵奥秘,拥抱健康生活!
编辑:思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