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总编辑,为什么来这儿

时间:2025-08-21 15:36 来源:长江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黄石既有工业硬核,又有山水柔情。”在黄石调研时,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张伟方说道。

8月17日至19日,“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黄石建市75周年全国网媒总编辑调研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9家新闻网媒总编辑走进黄石,揭秘黄石“点石成金”的奥秘。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8)

近年来,黄石锚定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建设目标,奋力实现转型升级。从青铜古都到智造新城,从矿冶重镇到生态绿城,黄石用5年时间实现GDP从1500亿到2300亿的跨越,如今正在奋力冲刺3000亿。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2)

全国新闻网媒总编辑深入黄石调研。记者彭年 摄

揭秘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重塑工业基因

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建设见势成效

1950年8月21日,黄石正式建市,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矿特区。大冶钢厂、华新水泥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在黄石拔地而起。1953年、1958年,毛泽东两次视察黄石,说这是“骑着毛驴也要去看一看”的地方。

黄石是武汉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这座曾经钢花四溅的城市,如今正焕发出绿色与智能交相辉映的时代新姿,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见势成效。

黄石有4000多年的青铜冶炼史、100多年的近代工业史,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黄石以 “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产业前瞻化”为主线,重塑工业竞争力,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7)

历经14年培育,黄石从无到有,逐步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图为最早落户黄石的沪士电子。 通讯员周巍 摄

从“钢之城、铜之谷”到“光之链、车之链”,黄石的工业基因里注入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增速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全省第二。

在大冶特钢的生产车间里,智能化改造后的生产线实现了“按秒炼铜”的精准控制。通过引入智能熔炉、算法优化系统和自动化加料设备,企业不仅将粗铜冶炼时间缩短30%,能耗降低 32%,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 “卓越级” 智能工厂。

更加令人瞩目的,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势崛起。黄石全面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链,从单一配套逐步转为产业相互配套、相互协同的新阶段,与武汉京东方、长江存储、烽火通信等龙头企业紧密配套,形成协同发展的区域大循环。黄石还积极探索“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石;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黄石;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黄石”的发展模式。目前,黄石市光电子信息产业超过50%的企业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效益,也增加了招商的吸引力。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6)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色产业园区。通讯员周巍摄

目前,黄石已形成以PCB(印制电路板)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全球每三台智能手机就有一台使用黄石生产的PCB板,每100台新下线汽车中有15台搭载黄石制造的汽车电子线路板。2024年,全市PCB产量突破700万平方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17%,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

揭秘山水宜居标杆城市

注重生态优先

废矿坑变身4A景区,年吸客80万人次

8月18日,总编辑们来到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远远望见一处巨型凹陷镶嵌在群山之间——这便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站在海拔168米的观景台俯瞰,坑口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900米,矿岩分层形成的环形“台阶”如同大自然的年轮,记录着百年开采史。

“站在坑边往下看,既震撼于工业文明的磅礴力量,更惊叹于生态修复的神奇魔力。”站在观景台上,江西大江网副总编辑张绪鸿望着脚下深达444米的“亚洲第一天坑”,忍不住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地质奇观。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5)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亚洲第一天坑”。通讯员何戈 摄

2005年矿山停产后,黄石启动“矿山复绿”工程,累计覆土300万立方米,种植乔木15万株,让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如今,矿山公园已是4A景区,每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反哺生态维护资金1200万元,形成了‘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随行的黄石市文旅局工作人员说。

这番话让长沙星辰在线副总编辑郑文新深受触动:“以前觉得生态保护是纯投入,没想到这里做成了‘绿色产业’,这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1)

黄石江滩公园。通讯员石勇 摄

进入新时代,黄石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治水、治气、治山、治土,留住了绿水青山和诗意乡愁。

春可以团城赏樱,夏可以仙岛亲水,秋可以东昌览胜,冬可以网湖观鸟。静可以追忆于古矿遗址、亚洲天坑,动可以灵动于湿地公园、西塞山前。而今的黄石,入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4)

黄石是一座山水园林城市。通讯员周巍 摄

“在我印象中,黄石是一个工业之城,我以为黄石的空气会比较差,生态环境一般。但是这次实地调研后发现,黄石是一个山水之城、园林之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深圳新闻网编委、深圳自媒体协会秘书长邹曾婧说。

“黄石的成功转型是教科书级的!从钢花四溅到绿意盎然,如今的黄石不仅是工业城市,更是宜居典范,它证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上海东方网总编辑助理陈旭东说,黄石空气优良率超80%,湖泊水质均达三类以上,“这样的生态账,算得精明!”

揭秘历史文化名城

注重文物保护

深化文旅融合,“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古人在采矿和冶炼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今时代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推动科技和文化不断创新。”8月19日,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广州大洋网总编辑刘海健感慨道。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3)

铜绿山出土的采矿用铜斧。通讯员张成 摄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公里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座大型铜矿,书写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被称为 “世界第九大奇迹”。证明早在两三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创造了完整的采矿炼铜技术,被学术界誉为“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黄石也因此赢得“青铜文化发源地”的美誉。

一件件青铜器、采矿工具,仿佛将众人带回了那个青铜文明辉煌的时代,总编辑们被博物馆内陈列的丰富文物深深吸引。从用于采矿的青铜斧、青铜凿,到用于运输矿石的“竹编矿车”,再到用于冶炼的陶质炉具,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华新1907文化公园底蕴深厚,这种融合了历史沧桑与现代创意的文化空间是无法复制的。”大连天健网总编辑刘俊锋在黄石华新1907文化公园调研时感叹。

华新1907文化公园,原址是华新水泥厂。这家始建于1907年的水泥厂,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也曾被毛泽东主席赞为“远东第一”,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现存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

凭借特有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华新水泥厂旧址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2022年4月30日,华新1907文化公园面向公众开放。仅开园的第一周,接待游客数量就超过了8万人次。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遗址展示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园区。近年来,黄石市积极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2)

华新水泥旧址蝶变成华新1907文化公园,成为黄石网红打卡地。通讯员何戈 摄

“将工业遗址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是一种巧妙的转型方式。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还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黄冈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朱鸿儒在参观过程中表示。

“鲜有像黄石一样的城市,拥有如此完整的矿冶工业文明体系,其工业遗产具有唯一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黄石文化自信的底气。”这是时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在实地参观考察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工业遗址后作出的评价。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黄石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通过深化文旅融合,黄石利用老矿、老厂、老街、老码头、老路等“五老”遗址遗迹,打造出一批工业旅游景区、文化街区、主题公园和博物馆,开发一批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产品和项目,再现“青铜古都”“钢铁摇篮”的工业文化魅力。

揭秘人民满意幸福城市

城市更新以人为本

破落城中村蝶变“马尔代夫”

“太漂亮啦!”“这风景真像马尔代夫!”“文艺范十足。”8月17日晚,总编辑们来到未苏湾,一下就被这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惊艳到了。

未苏湾原名孙家湾,紧邻磁湖。2021年11月,黄石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孙家湾城市更新项目是黄石第一个城中村城市更新改造项目。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1)

诗意未苏湾。记者彭年 摄

改造前的孙家湾,是一个有着60余户村民的自然村庄,村庄内房屋老旧、道路狭窄,基本没有市政管网设施,村民生活环境恶劣,由于生活污水直排磁湖,这里也成了磁湖的污染源。孙家湾城市更新改造项目通过对现状房屋改造及周边环境提升的方式,打造集双创空间、文化创意、美食街区、旅游休闲、青年社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更新项目。如今,未苏湾已成为黄石市民首选文旅休闲打卡地,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就游人如织。

未苏湾取名源自苏轼《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该项目基于城市更新的核心要素,结合现代化城市更新的手法,将鄂东南历史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保留城市记忆,还原市井生活气息,突出人的更新,产业的更新。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黄石未苏湾宛如马尔代夫,吸引了众多游客。通讯员石勇 摄

三峡宜昌网主编金睿表示,未苏湾的改造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有机结合,集美食、文化、休闲于一体,非常具有活力,它的巨大变化也使市民在城市更新中有了获得感和满足感。

“小区环境好了,还增加了不少便民设施,生活越来越方便。”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后开发区·铁山区企业小区居民周女士赞不绝口。

近年来,黄石以城市更新、建设完整社区为抓手,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2019年至2024年底,黄石市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68个,惠及居民22.5万户。今年,黄石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52个,惠及居民30505户。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昔日的沈家营煤码头关停改造换新颜,成了市民休闲公园。通讯员石勇 摄

“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黄石的故事比较独特——这座拥有4000多年青铜冶炼史、100多年近代工业史的城市,正经历着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黄石曾以‘硬核工业’挺起共和国的脊梁;而今天,它又以‘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生态禀赋和‘点石成金’的创新智慧,重塑着刚柔相济的城市气质与未来。

从‘矿冶之城’到‘双碳’转型先锋,升级为‘绿色智造+文旅融合’的综合性城市,黄石的绿色转型对全国200多个资源型城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工业与山水可以共生,历史与未来能够对话,而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不断自我更新的勇气与智慧。”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张伟方说,“黄石75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自我的奋斗史,我看到了‘点石成金’的永恒密码——那就是一代代黄石人不变的初心与创新的勇气。”

本次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网信办指导,中共黄石市委网信办主办,长江网承办,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长江流域重点新闻网协作体、武汉都市圈主流媒体联盟提供媒体支持。

来自上海东方网、重庆华龙网、江西大江网、安徽网、长江网、广州大洋网、深圳新闻网、杭州网、江苏龙虎网、成都红星新闻网、大连天健网、中国宁波网、青岛新闻网、厦门网、西安新闻网、南昌新闻网、长沙星辰在线、常州新闻网、九江新闻网、安庆新闻网、湘潭在线、三峡宜昌网、孝感网、鄂州市融媒体中心(鄂州新闻网)、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黄冈新闻网)、咸宁网、仙桃市融媒体中心(中国仙桃网)、天门市融媒体中心(天门网)、潜江市融媒体中心(潜江新闻网)等29家城市新闻网媒的总编辑参加此次调研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