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能级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是发展主动权、资源配置权、市场话语权的关键因素。
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能级提升的基础,以全面绿色转型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因地制宜探索各区差异化转型路径……
武汉以转型发展的坚定实践汇聚能级跃升的强大动力,全力以新时代武汉之“重”支撑全省加快建成支点。
光谷东智人形机器人生产车间,光谷东智员工正在组装、调试优化人形机器人。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产业向新——
“武汉造”出圈
近日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9台光谷东智生产的“光子”人形机器人与舞者共舞《秦俑魂》,以92.54分夺得金牌。“武汉造”在科技前沿领域惊艳亮相。
走进光谷东智人形机器人工厂,工程师为组装好的人形机器人装上“大脑”——录入程序算法后,经过关节灵活度、视觉、听觉等十余项功能测试,工程师再为它们“穿”上印有黄鹤楼图案的外壳,装箱后运送给客户。
这条产线年内可生产300台人形机器人。本月,工厂已接到不少订单。
光谷东智人形机器人生产车间,光谷东智员工正在调试优化人形机器人。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作为未来产业的一员,我们将把落实全会精神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光谷东智副总经理楼凯齐说,公司将持续攻关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光电子信息等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与汽车、文旅、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跨界应用。
产业转型是武汉能级跨越提升的关键支撑,也是支点建设的坚实底盘。
武汉低空经济加速腾跃。在汉南,市民搭乘“空中巴士”,便捷前往十堰武当山机场;在汉口北低空港,载重5吨的无人货运飞机迅速将货物运往鄂州花湖机场;在硚口,无人机高效运送“救命血”;在光谷,低空共享无人机活跃于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目前,全市已汇聚170余家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获批32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0%以上。
北斗产业跑出“武汉速度”。武汉已集聚北斗相关企业超300家,年底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覆盖“芯片研发—终端制造—场景应用—数据服务”全链条。在武汉,客运班车、旅游包车等营运车辆北斗终端已实现全覆盖,52万辆共享单车配备北斗定位系统,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脑机接口纳入13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在位于光谷的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衷华脑机),6例长期植入脑机的临床试验即将启动。衷华脑机正联合多家医院设立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聚焦神经调控与脑疾病干预的临床关键问题研究。
衷华脑机研制的65536通道双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微针阵列。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在武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武钢“一米七”老厂区变身绿色超级工厂,高等级无取向硅钢可供应全国1/3新能源汽车。
东风岚图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20万辆,产值超500亿元,月产稳定超1万辆,汽车产业在转型中破局。
武汉产业转型背后,是产业向新开拓,是业态以新布局。武汉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支柱产业塑新、新兴产业育新、未来产业储新,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向绿——
城市的鲜明底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市委全会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听不到钢卷轰鸣,40余台智能小车高效穿梭,“钢卷不落地”有序运行。8月20日,随着首批钢卷装车驶出厂区,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硅钢部新能源无取向硅钢分厂正式投产运营。
“从工艺装备到物流系统,再到生产流程设计,全部是武钢自主研发。”该厂厂长唐爽充满自信。这座新工厂采用全球首创的10余项核心技术,构建起“5G+智慧管控平台”,让整座工厂实现全流程绿色化生产,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00万吨,相当于36万公顷森林的年吸碳量。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硅钢部新能源无取向硅钢分厂“钢卷不落地”的现代物流模式有序运行。 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自动机器交错穿梭,上百只机械手臂昼夜不停……在TCL华星武汉基地,绿色低碳体现在生产的每个细节。
基地监控室内,技术人员盯着电脑屏幕,认真观察每个数字跳动。“这里建立了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每一台设备、每一段时间的能耗水平、碳排放数据都可实时监控,碳排放管理就在每时每刻。”在生产环节,通过提高可再生材料比重、利用数智化技术缩短工艺流程等方式,实现生产减碳。
材料新、工艺新、管理新。在武汉,制造业企业正在修炼硬核实力,形成“用绿色造绿色”的低碳生产范式。
在格林美武汉园区,废旧电器堆砌的“城市矿山博物馆”讲述着循环经济故事。“我们将充分把握武汉发展机遇,在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城市矿产交易、绿色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与武汉相关单位加强合作,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开华表示。
“我最近又攒了261千克碳减排量,累计获得了614千克。”市民谷雨拿起手机翻看自己的减碳成果。在武汉,绿色低碳不是口号,它既是市民积渐而成的生活方式,也是市民手机里可量化、能兑换的“个人资产”。
在武汉,像谷雨这样的“低碳达人”已有182万人。他们手机里都装着“环保管家”——“武碳江湖”小程序。这个武汉市个人碳生活平台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平台上线2年来,已记录武汉市民1220万次减排行为,累计减碳3.46万吨。
我市正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行动,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循环发展提升生态品质,让绿色低碳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下一步,将积极贯彻落实全会部署,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中碳登”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型储能、新能源装备等新增长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城区向上——
因地制宜各扬所长
8月20日,汉宜高速上,一辆辆氢能重卡呼啸而过。这些“巨无霸”仅需10分钟加氢便可续航400公里,全程零碳排——它们搭载的燃料电池,全部来自武汉经开区。
作为全省氢能核心区,到2030年,武汉经开区将引进氢能企业30家,推动3家企业上市,投放3000辆氢能车,冲刺500亿元产值。
从一辆重卡的创新到一个产业的崛起,武汉经开区正以氢能为突破口,聚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城区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单元。武汉各城区结合实际,正在探索走出各具特色的转型之路。
洁净车间里,450kg鸡蛋清投入设备后,在一体化产线经过6道工序后,变为了35kg的乳白色粉末。8月20日,在江岸区湖北农发集团旗下武汉市米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由鸡蛋中提取“白蛋白肽”的技术取得新进展,得率由原来的60%提升至85%以上,远超业内平均水平。
从鸡蛋中提取的营养物质。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米来生物科技所在的省粮油进出口集团冷链产业园,原为围绕出口货物建设的万吨标准冷库及配套中转场。今年,园区历经改造,致力于打造武汉市“米面油、河海鲜、肉蛋奶”城市服务保障基地。
江岸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主要负责人说,将认真落实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本领、实干担当,大力推进绿色都市工业发展,盘活辖区内老旧工业厂房,导入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都市工业新业态。
江夏区的一片稻田里,武汉核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井章一边察看水稻长势,一边向来访者介绍:“公司研发的这批功能型水稻在江夏共种植300余亩,预计‘十一’后就能成熟上市。”
这个功能型水稻研发基地,一眼望去,生机盎然。
2023年,该公司在江夏区郑店街道建成了集科研实验、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与产品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平台。同时在武汉江夏、湖北鄂州、海南陵水建设功能稻研发基地,持续开展功能稻品种研发创新。
在武汉,开发区(功能区)正聚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担当全市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中心城区正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加快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城区则在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先进制造业。
各区发展好,武汉才能发展好。因地制宜,才能各扬所长;锚定转型,才能行稳致远。
(采写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徐丹 杨晓雨 金文兵 汪丽婷 通讯员 蒋秋雨 黄莉媛 统稿 张维纳)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