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杨爱华 通讯员 靳书敏)7月1日,在茅箭小学的美术教室里,蓝白相间的扎染布幔从天花板垂落,墙上层层叠叠贴着学生们的画作,空气里飘散着板蓝根的草木清香。查彬俯身握着一个小男孩的手,引导他在素布上折出精巧的褶皱——这个曾因父母务工转学多次的学生,如今在扎染社团找到了归属感。十一载春秋流转,这位美术教师用画笔与染布,为乡村学生的童年铺上了艺术的底色。
丹青妙笔点燃艺术火种
2014年,初到茅箭小学的查彬面临严峻挑战:全校唯一的美术专职教师,面对的是几乎零基础的学生。当第一堂美术课上学生们攥着铅笔不敢下笔时,她蹲在课桌旁轻声鼓励:“画错也没关系,我们试试把这条线变成云朵的边?”她独创“三步引导法”,先带学生触摸纹理,再闭眼想象形态,最后放手创作。短短两年,那些曾畏缩的小手竟捧回了省级绘画比赛的金奖奖杯。
教学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特点:小航色彩感知力强但缺乏耐心,朵朵造型能力强但不敢创新……针对这些特点,她午休时陪小航做色彩渐变练习,为朵朵定制创意手工课。当留守儿童小雅在画作《我的家》里把父母身影画成模糊的墨团时,查彬握着她的手添上两只牵着线的风筝:“爸爸妈妈的爱就像风筝线,永远牵着你。”
匠心独运非遗焕发新生
2018年的雨天,查彬偶然发现校园板蓝根被雨水浸泡后渗出蓝靛,瞬间点亮她的灵感。她带着学生采撷栀子、苏木,将泗河畔的植物变成天然染料。为攻克扎染技法难关,她自费赴云南大理学习三个月,返校时行李箱装满二十斤白族老艺人赠送的染布样本。
“扎染不是古董,要让传统活在当下。”她将非遗技艺分解成趣味关卡:低年级玩“布里寻宝”体验捆扎乐趣,高年级挑战“草木调色师”复刻《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当学生小磊将染坏的方巾改造成朋克风头巾时,查彬在全校展览中特意标注:“不完美的作品藏着创新的种子”。八年间,这些带着童稚气的扎染作品登上十堰市美术馆展厅,蓝白幻变的布幔前,观众惊叹学生们竟能用板蓝根染出《星空》般的深邃。
以美育心守护稚嫩梦想
农民工子女占85%的茅箭小学里,查彬的教室永远亮着温暖的灯。她为单亲家庭的小宇备好画具,给过敏体质的小欣特制植物染料。课后常见这样的场景:学生们举着染好的布围住她:“查老师,这块给妈妈做丝巾好吗?”
2023年市级艺术节布展前夜,留守儿童小雨的扎染作品突然褪色。查彬陪她在美术室奋战通宵,当晨曦透过染缸上方的雾气,小雨突然抱住老师:“您比妈妈陪我时间还长。”这句话让查彬在获奖喜讯传来时泪流满面——那年她们捧回的不仅是湖北省劳动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更是学生们被点亮的自信光芒。
十年耕耘终成满树繁花
翻开查彬的教研记录本,扉页上“把平凡做到极致”的格言下,压着学生送的第一片蓝染枫叶。十一载春秋,这间三十平米的美术室走出数百名“小艺术家”,她的扎染课程体系成为省级劳动教育范本。2025年迎新春美育展上,当观众在茅小扎染坊前流连忘返时,查彬正蹲着帮一年级新生系围裙。蓝靛在棉布上晕染开花的瞬间,她眼中映着比奖项更璀璨的光——那是乡村孩子亲手创造的、不可复制的艺术生命。
“美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唤醒每个生命的独特色彩。”查彬的染缸里,正酝酿着更多春天。当非遗技艺通过学生们的小手焕发新生,这位坚守讲台十一载的美术教师,用匠心在乡村教育画卷上留下最动人的青绿山水。
编辑: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