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通讯员 李镇海)十堰,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围绕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定位,深入开展水源区全域生态修复、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让荒山披绿装,山体变多彩。
这段时间,在郧西县佘家湾十巫高速路郧西南出口周边,每天有30多名工人奋战在现场,挖窝植树,栽植下一棵棵苗木。今年,郧西县着力打造3000亩国土绿化示范片区,涵盖华盖山、大尖山等地。
郧西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雷山满介绍,当天,他们主要栽植桂花、红梅、樱花、栾树、枫香、大叶女贞、塔柏等观花观叶树种,实现林相季相改造、景区美化绿化、山体修复的目标任务。
而在福银高速郧西土门段山体两侧,这里早已披上绿装。2014年春季,这里栽植了近千亩柏树,十一年过去了,再次看到树木的变化,让当年参与造林的雷山满很是感慨。他说,荒山变森林,当年栽种的柏树苗也已长到7米多高了。
同样,在竹山县上庸镇,当地林业部门正通过营造林建设和义务植树,修复库区沿线的山林“空档”和“天窗”。栽植的树种不仅有香樟、石楠、杜鹃、樱花等彩叶开花树种,还有100余株甜柿、桃树等经济林,再有3年,一个集生态防护与景观美化于一体的小型水果基地就能形成。
竹山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周玉芳介绍,聚焦高速公路、国省道、以及城镇周边,2025年竹山县已完成人造林任务12.85万亩,其中,双重造林12.3万亩,国土绿化示范项目0.55万亩。
植树造林,既要价值也要颜值。多年来,我市相继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绿满荆楚、精准灭荒、“双重”项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已经从20多年前的荒山造林,向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扩绿增彩转变。
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袁晓秋介绍,在造林树种选择上,我市已从单一的生态林树种向生态经济兼用林和观赏植物转移,经济林作物包括油橄榄、油茶等,观赏植物有樱花、银杏等。
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我市不断增厚“绿色家底”。现如今,全市境内大面积荒山变绿了,“天窗”补上了,森林覆盖增加了,林相大为改观。目前,全市林地面积2915.87万亩,森林面积2556.33万亩,均居全省市州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72.01%,森林蓄积量12235.39万立方米,居全省市州第二。逐年增加的森林蓄积量,具备了很强的固碳效应。
市林科所所长全建州介绍,树木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一般人工林每亩年均吸收0.093吨二氧化碳,要吸收固定1吨二氧化碳大约需新造林10亩左右。
好空气能卖钱,好生态可变现。就在去年底,丹江口市炭沟河小流域通过水土保持形成的4.86万吨森林碳汇,成交金额146万元,平均每吨30元。丹江口市库区生态资源与经济价值实现挂钩。
市水利和湖泊局水土保持科科长王芳表示,此笔交易签约也是我市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次探索,为全省乃至整个丹江口库区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为了更多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眼下,我市正加快实施国土绿化示范项目,重点在十堰主城区和武当山特区,围绕城边、路边、山边、库边,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片林、景观通道、四旁绿化、生态绿道、休憩公园建设,高品质推动林相季相改造。一个“春百花、夏浓荫、秋重色、冬有绿”的多彩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袁晓秋表示, 通过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的实施,我市的乔木林亩均蓄积增加1.5立方米,单位面积森林蓄水量平均提升10%,三年森林碳汇增量36.07万吨,我市将会新增一批绿化、美化、经济化的亮点,直接带动10.8万人就业增收,发挥国家战略性水源地水源涵养、跨区域协同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先行、林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样板示范效应。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