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鄂州“山水乡愁”IP打造记

时间:2024-12-10 15:08 来源:云上阳新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吃过早饭,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先台村村民刘国华来到长港河边,开始了一天的劳作。62岁的渡工刘国华在长港河畔长大,对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河水很清,渴了捧起来直接喝,村民还在河边淘米洗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长港河沿岸建起猪圈、鸡舍、旱厕,并逐渐连成一片;河道里霸王罾密布,将河面“拦腰截断”。长港河“病”了,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

近年来,鄂州市投入大量资金,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全力做好“山水文章”,打造“山水乡愁”IP,助力实现美村、兴业、富民的愿景。

如今,漫步先台村,长港河水面波光粼粼,两岸护坡绿意盎然,健身休闲设施完备,文化长廊、农耕墙画成为网红打卡点。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正在鄂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生态有价:为护一湖清水,水上餐厅老板宁弃百万元生意

“昨天才发了一车腌鱼,一千多斤哩!”12月3日,湖北省三山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理吴国胜眼见生意兴隆,笑得合不拢嘴。

吴国胜家住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三山村,在转职合作社生产经理前,他经营了10余年的“临风阁”,这曾是村里规模最大的一家水上餐厅。

三山村背靠三山湖,是当地有名的水产养殖专业村。由于湖泊水质好、鱼肉鲜美,食客络绎不绝。靠着“湖水煮湖鱼”“饭蒸鱼”等招牌菜,吴国胜年收入轻松突破百万元。

渔家乐越来越火,水上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餐厅的残渣泔水处理不规范,给三山湖的水生态带来了较大压力。”吴国胜反思道。

2016年,鄂州下决心整治水上“渔家乐”。随后,鄂城区在三山湖流域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拆除1.9万亩围网养殖,打捞1.7万条“地笼”。

“保护环境是大势所趋,作为党员,我理应积极支持。”在吴国胜的带头下,三山湖上剩余6家水上餐馆也全部拆除。湖面重回静谧,吴国胜辗转上海、武汉开餐馆,虽然一时无所适从,但他没有后悔拆除水上餐厅。

“这几年,水质恢复,湖面变得清亮了。”每年回家,闲暇之余吴国胜都会到三山湖瞅一瞅。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2023年,吴国胜回到老家,与人合伙成立湖北省三山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好水养好鱼。”通过承包改造闲置鱼塘、采取生态养殖的方式,吴国胜相信他的事业将焕发“第二春”。

产业有链:武昌鱼“游”出全产业链

12月3日,走进湖北海大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湖北海大)车间,只见50余个养殖桶整齐排列,武昌鱼选种便在这里进行。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鄂州古称武昌,是武昌鱼的故乡。湖北海大推荐将海大集团鄂州市水产育种中心落户于此,除了临近国家武昌鱼原种场外,还有着自己的考量。

“项目选址靠近长港河,水源水质有保障。”海大集团鄂州市水产育种中心技术经理臧晓磊解释,“清水饲养的鱼,没有腥味,肉质更嫩。”

长港河水繁育的武昌鱼新品种“华海1号”,生长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海大集团鄂州市水产育种中心正在选育‘无刺武昌鱼’,目前进展顺利。”臧晓磊表示,“该中心年产约50亿尾武昌鱼水花苗,每斤售价高于市场价5角至1元,还供不应求。”

长港镇是鱼米之乡,不少村民以养鱼为生。随着近年长江禁渔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渔民“洗脚上岸”,加入养殖行业,养殖尾水处理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

据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晓辉介绍,鄂州市投资6000万元,正快马加鞭推进长港河小流域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该项目采用国家农业部推广的“四池三坝”工艺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净化尾水达到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符合国家标准。明年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养殖尾水日处理能力达17.5万m³,能满足现阶段发展需要。

最近,湖北省三山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前丹的微信响个不停。他从第136届广交会满载而归,已与10余家客商对接成功,抑或达成合作意向。

一条条“风干武昌鱼”从合作社车间下线,装入印有“鄂州武昌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礼盒中,远销日本、非洲。赵前丹的成功背后,有“贵人相助”——今年,鄂州市计划投入17亿元,实施长港河流域治理暨武昌鱼产业发展EOD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提高武昌鱼品质,拓展武昌鱼产业链。“鄂州武昌鱼”的品牌价值随之水涨船高,蜚声海内外。

“经‘鄂州武昌鱼’协会认证授权,我们可以免费使用‘鄂州武昌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让合作社的产品备受青睐。”赵前丹说,“今年11月,合作社已销售武昌鱼20余万斤,纯利润十几万元。”

赵前丹的合作社只是行业佼佼者之一。目前,鄂州全市有武昌鱼加工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30余家,加工武昌鱼熟制品、腌制品、熏制品3大系列20余种食品,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从业人数5万余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眼下,拥有1800余年历史的武昌鱼,正在“游”向更为广阔的新天地。鄂州市武昌鱼小镇项目已经启动,民宿、研学、餐饮等多种业态将被引入和培育,武昌鱼全产业链将向高附加值延伸攀登。

村民有根:“90后”返乡创业掘金“乡愁”

只因一次回眸,鄂州市峒山栖客露营基地负责人陈川便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陈川是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土生土长的“90”后。2022年6月,陈川路过村里千亩荷花园时,满园盛开的荷花让他沉醉不已,宁静舒适的峒山令他无比眷恋。厌倦了上海的快节奏生活,陈川决定返回故乡峒山村,在这里“重启人生”。

给陈川返乡创业底气的,不止诗与远方。近年来,峒山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进村的路宽敞干净了,垃圾集中回收转运站也建起来了,旅游公厕提档升级了,还修建了生态停车场,新装了不少路灯。

“村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陈川决定开一家露营基地,给城里人提供一个身心休憩的场所,“传统农业收益不高,得另寻出路。”

没想到,在露营基地,最火的项目竟是研学课堂和农事体验活动,如打糍粑、挖红薯等等。“现在我的露营基地非常火爆,每到节假日人气特别旺。周末一天接待游客200余人,人均消费100多元,游客得提前预约才有位置。”陈川欣喜不已。

为了发展“乡愁经济”,峒山村不仅大力保护古村落,为古树、古建筑建立档案,还修建了村史馆、乡愁记忆馆。在留住乡愁的同时,将景点串珠成线,让游客流连忘返。

峒山村的发展有了起色,在外漂泊的年轻人纷纷回村搞起了种养殖、农业服务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给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组数据能说明峒山村发生的蝶变。从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间,峒山村从70%的村民在外务工,转变为60%的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由2.2万元增至3.75万元,这样的发展势头还在延续。

“发展农文旅是峒山村的未来方向。峒山村在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的基础上,将聚力打造农垦小镇和水乡田园特色品牌;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吸引游客来这里追忆乡愁。”峒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占志启满怀信心地说。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奥

编辑:李肖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